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在恢复中起跳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05  互联网

    (二)  □□  本报记者 阮蓓 余向东

    这是来自大灾之年的两组数据: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493万亩农作物受灾,168.8万亩农田受损,7.6万个大棚设施损坏,52.4万口沼气池损毁,给全省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18.96亿元。

    同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00.8亿斤,时隔八年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全省油菜籽产量达到189.5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总产3030万吨,增加28.1万吨;水果总产597万吨,增加5.3万吨;茶叶总产13.7万吨,增加0.7万吨,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全面增产,12个市州、62个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从2008年到2010年,四川农业佳音频传:39个重灾县年均增产粮食达1.1亿斤、受损农田累计修复137.9万亩、修复重建生产大棚546万平方米、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86万亩、示范展示基地2.47万亩,恢复重建257个优质粮油和特色产业生产基地……震后三年,四川农业在恢复重建中成功“起跳”,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产业布局在规划中优化

    在四川地震重灾区绵阳江油市大堰乡泉水村,记者见到了当地的“明星”人物:村民强道周。去年他种的1.14亩小麦,亩产达到710.7公斤,刷新了四川省小麦亩产新纪录。

    经专家考察测产,位于江油市大堰乡和武都镇的10481亩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25.6公斤,210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533.7公斤。其中,强道周种植的1.14亩“川麦42”,突破亩产700公斤大关,创下四川省小麦亩产的最高纪录。

    粮油主力军的背后,是四川灾后重建上下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的支撑。

    2008年以来,各地对加快农业发展的思路逐渐达成共识:四川农业恢复定位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应运而生。一改传统农业“撒胡椒面”的做法,将粮油稳产高产的“宝”押在88个重点县上。省财政专门安排1.2亿元用于粮油高产创建,全省重点县实现高产创建全覆盖。同时,将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水果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产业纳入所有灾区规划蓝图,以此为龙头,形成一批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带动四川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科学的定位带来了不凡的成绩。3年来,39个重灾县年均增产粮食达1.1亿斤,2010年四川省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75万亩,粮食生产连续3年保持700亿斤以上高位,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4%,增产10亿斤以上,连续4年实现增产。

    同时,特色效益农业在全省灾区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河谷鲜食柑橘生产带、川西川南优势蔬菜生产区、川东北茶叶产业带以及山区经济林、干果产业基地等100个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31%的果园、40%的茶园、20%的中药材集中在“一村一品”的专业村。

    “灾后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最关键的环节是抓好产业,突出特色,强化发展基础。”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说,据不完全统计,仅绵阳一市,具有产业特色的村已达到1680多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1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3个,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100万亩以上。到2012年,四川省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301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农业转型在重建中提速

    灾后恢复重建也成为整个四川农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动力。

    在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记者看到,昔日零星散乱的小块承包地,如今变成了平整辽阔的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这个由上海援建方投资3100万元新建的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有16万亩,涉及11个乡镇,占全市耕地的60%,覆盖全市农业人口的44%。高科技园区将工厂化育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优质水稻引种、优质蔬菜种植以及休闲农业有机结合,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粮食年产量新增5100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成为成都市乃至全省引领和展示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

    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四川在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上大步前行。目前,四川省各类农业产业基地达到2121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建成万亩核心示范区142个。“灾后重建发展的大手笔将会给四川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谈起农业灾后重建,四川省每个领导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之情。

    四川农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成功“起跳”,全省农业转变的路径逐渐清晰,即实现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省农业厅负责人阐释,在保障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城里人住在小区里,我们生活在花丛中。”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棕树沟村花农陈文刚的一席话透露着他生活的快乐。结合灾后重建,当地政府在10个村建设“十里花卉长廊”,花卉面积达到6000亩,每年“吞”掉5000吨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带动当地300多户农民走上一条“养殖业+花卉业”的循环经济之路。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高位求进,2010年四川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482.9亿元,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年均增长12.9%,全年完成农业农村建设项目投资1090亿元以上,农业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四川农业经历“阵痛”后交上一份漂亮答卷。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05/16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