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庭本报记者操戈
科学有技巧,却不能投机取巧,科学要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从事科研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勤奋攀登,永不放弃!——王庆煌
在海南省的兴隆、儋州、海口城西,沿着王庆煌工作过的足迹,记者寻找着。他的履历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单一。自始至终在同一个单位,从基层科研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做到院长。熟悉他的人,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无不夸赞,王庆煌这个院长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他的能力、水平、成绩都明摆在那里。
2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看似过眼云烟,可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也非一般人能感受到。多年前王庆煌远在异乡的父母双亲相继离世时,他因工作忙碌顾不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内疚终生。27年,人生有几个27年?他一直属于热科院,从没离开过,连想都没想离开过。王庆煌常说,从事热区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与研究的作物交上朋友,迟早会有回报的。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位至院长了,政务再繁忙,他每年都要挤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从事热区科研项目开发。
情系农民,潜心香草兰产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1984年当时仅21岁的王庆煌,一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热科院香料饮料所,牵头负责香草兰课题研究。
香草兰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作物品种当时虽引进我国20多年了,但既不开花,也不结荚,更谈不上产品开发,自然状态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为破解这一难题,王庆煌先采取药剂反复试验,屡次失败后,再尝试人工授粉,经过3年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香草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并发明了简易的授粉方法——签拨手压法,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而当时香草兰原产地的人工授粉成功率不足30%。
随后,又经过6年艰辛努力与上千次试验,香草兰终于规模化在海南引种试种成功。不仅如此,王庆煌还首创了香草兰人工荫棚栽培模式,年产豆荚达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300~405公斤/公顷的水平。
香草兰本身无香味,但它含有200多种芳香成分,必须通过工程技术提升才能获得。在经历近百次失败后,他又摸索出香草兰鲜豆荚发酵生香技术,发明的单元式热空气发酵生香法,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平均水平的50%,产品质量符合ISO5565国际标准,又一次填补了国内工厂化加工香草兰空白。
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王庆煌又自行设计并建成了年产8吨的香草兰初加工中试工厂,在国内外首次设计研制果荚连续杀青设备,实现了鲜果荚清洗、杀青一体化;研制出食品专用香草兰酊剂,使用香、赋香功能更显著,针对性更强、用途更广泛;开发出香草兰绿茶、红茶等香味茶系列产品,年产值上千万元,其科研成果《香草兰的开发与应用》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开创“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一举多赢
在王庆煌出任热科院香料饮料所所长之际,当时所里是出了名的破旧,虽然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多年,但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所里经费特别紧张,工资发不出去,科技人员人心涣散。从老家远道而来看望儿子的母亲见已工作多年的王庆煌住在简陋不堪的砖瓦房里,连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心疼得直掉泪,劝他不如换个好单位,他当时也有过一阵彷徨与迷茫。
“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大家公推自己挂帅,自己就必须勇往直前,当好所里领头羊。”经过反复论证,王庆煌提出了“科研—开发—观光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围绕市场需求确定科研重点,实行从引种、栽培到产品加工的一条龙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抓紧开发香草兰系列茶、咖啡粉、胡椒粉、热带果脯等系列旅游食品;发挥邻近兴隆旅游区的地理优势,利用独特的热带香料饮料作物景观资源,创办热带植物观赏旅游景区。
定位准确了,接下就是抓管理与执行,否则仍是纸上谈兵。当领导光动嘴巴不行,许多事情还要亲历亲为,这样才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谈起开发热带植物观赏旅游景区的过程,现任所长邬华松对王庆煌最有感受。当时他们都很年轻,王庆煌是一所之长,也是青年突击队队长,每周有两次以上的义务劳动少不了,如今植物园里许多景观大道与林荫小路就是他们当初一砖一石筑成的。作业的搅拌机靠租,水泥沙石靠职工集资采购,所有劳工劳力全都是义务劳动。开始个别同志有怨言,但见所长活没少干、钱没少出,也就都自觉自愿融入这个集体了。
短短数年,香料饮料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常发不出工资,到变成人均技术收入18万元,几年来香饮所用于反哺科研费用达数百万元,先后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7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3次获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2000年该所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评为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王庆煌也因此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殊荣。
随着体制与技术改革的延伸,一个原本举步维艰的研究所完全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10多年前在全国1200多个农业科研所中还排在千名之后的香饮所,如今跃居前列。
“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对群众、对人类有帮助。”“一定要让科研精英、中层干部购得起房、买得起车。”这是王庆煌当院长后为自己立的一个标杆。记者在热科院儋州基地采访时,一位院中层干部对记者说,他的长处不单纯是科研,搞管理也有一套。在他手下做事工作快乐、快乐工作。有压力更有动力,为单位也为自己,舞台很广,平台很多,任凭自我发挥。有本事绝不屈才,有梦想尽管放飞。这位年轻的中层干部还说,他不属于那种恋权之人,且大胆放权,平常许多事情交给副手处理。他就抓宏观,所以热科院领导班子关系非常融洽,中层干部都干劲十足,职工们也个个积极上进。无论走进热科院哪个研究所,大家都能读懂干部职工们精神面貌上的幸福指数。
构建一流科研团队造福世界热区人民
与王庆煌共事多年的一位院领导告诉记者,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目光前瞻敏锐,许多人不敢想不想做的事他都能办成,这就了不起了。比如组织人员积极申报组建国家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思路和决心,就彰显了这一素质。当时他把这一思路提出来,就很快成为全院的共识,也随即得到了农业部、科技部和海南省的大力支持,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在2006年度22家申报国家工程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接受专家的复审时,他精彩的发言至今还令人热血沸腾,也时刻激励人前行!
“在座的各位专家:
50年前,全国各地的各路专家云集海南,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创造了热作事业的辉煌。今天,我们年轻一代,传承与创新,彰显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宏伟业绩。为了让热作事业再创新的辉煌,我们需要在座的专家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不负时代的期望,人民的期望!”
王庆煌说,热作工程中心,不仅仅是属于热科院,更属于海南与中国整个热区。“中心”的组建,在科研和生产之间搭建成了一个平台,将承担起热作科技成果开发研究和技术配套集成与创新等工作。通过“中心”的运作和主要功能的实施,在科技成果的物化过程中,将不同地域、不同科学领域的科教单位和人才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热作科研与生产更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热作科技创新体系,有效增强热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热作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心”将成为热作高新技术专家队伍的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热农科技辐射基地。
由热科院承接的中国援助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开工建设。记者采访海口城西的热科院时,正巧赶上了这批援非专家的出征仪式。
据了解,这个项目的申请成功,就是以王庆煌为首的院领导班子积极响应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讲话,将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经过一番申请,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示范中心的实施任务由热科院承担。目前,项目已完成专业考察、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及农田水利施工等工作。中国—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要功能为试验研发、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中非合作平台等。
近年来,热科院30多名热带农业专家先后通过与国内外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和政府合作,奔赴亚非拉热区20个国家,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热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几内亚共和国的甘蔗田、塞拉利昂的油棕园与尼日利亚木薯地里都有热科院专家的身影。
与此同时,热科院通过承办或协办各类国际培训班,承担国家援外培训任务,为世界热带地区积极培训技术人才,把热科院的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出去,造福世界热区人民。近5年来承办或协办国际培训班20多次,培训了60多个国家400多名学员。热科院成为了国际人才培养的大课堂。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热科院与世界许多热区国家和地区搭起了联系的纽带,近年来出国培训、开会、执行项目的批次及人数明显增加。派出人员主要前往美国、巴西、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以及我国台湾等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热科院已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为热科院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条件,为创造世界一流热带农业科技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未来的热科院,将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