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乙烯利催熟香蕉是常用技术

网友投稿  2011-04-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江娜

    近日,关于香蕉等水果使用乙烯利催熟技术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担心,食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为此,记者专访了业内权威专家,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锡炎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研究院院长罗云波。

    记者:乙烯和乙烯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目前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

    张锡炎:乙烯是植物代谢的天然产物,香蕉在采后成熟过程中自然产生大量的乙烯。香蕉、芒果、番茄等果蔬在后熟过程中本身会产生大量的乙烯,所产生的乙烯加速了果实的成熟。民间将已成熟的香蕉或苹果与生香蕉放在一起,然后用薄膜包起来,过几天生香蕉就会成熟,其原理即是通过已成熟果实释放出乙烯来诱导香蕉成熟。民间使用棒香催熟香蕉也是利用棒香燃烧可产生乙烯气体的原理。乙烯或乙烯利催熟是香蕉上市前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是多年以来全世界香蕉生产上广泛用使用的技术。由于乙烯是气体,在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乙烯利的应用比较常见。

    罗云波: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中一分子的乙烯利含有二分子的天然植物激素乙烯。乙烯利由于能释放出天然植物激素乙烯而被广泛运用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以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记者:为什么香蕉一定要使用乙烯利催熟?

    张锡炎:水果可分为两类,一类在采收时就可食用,另一类采收后需要经过催熟才能食用。苹果和梨等水果采收后就可食用,而香蕉采收后色香味尚未形成,必须经过催熟环节,各种营养物质才能充分转化,才能食用和上市,这是香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罗云波:乙烯利催熟,甚至已成为香蕉、芒果等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香蕉要长途运输,必须采摘青果。  

    如何确保畅通的表达渠道,如何高效解决群众诉求?2009年,夏津县仿照公安“110”,实施“群众诉求专线”和“民情110”制度。每逢紧急求援事件,快速行动,第一时间聆听信访信息、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了解问题真相、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了杜绝信访案件“久拖不办,久办不决”,夏津县实施了“三色”分级督办制度。按照信访案件的重要程度,分“绿、黄、红”三个等级,绿色最轻,黄色稍重,红色最重。督办结果与考核挂钩。

    构建县乡村三级群众工作网

    以往的夏津县信访局也面临着“协而不调、调而不解”的信访困局。2008年5月,夏津县创新信访机制,组建了县委群众工作部,部长由曾经担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张泽淬担任。群众工作部隶属县委管理,直接由县委书记分管,代表县委、县政府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全面负责群众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拥有协调处理权、督促督办权、通报权、处分建议权、调度权等。

    群众工作部下设群众事务综合办公室、信访局、民情调查局3个正科级单位。民情调查局主要负责搜集社情民意,做到事前预防;信访局主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事中处理;综合办公室主要协调跨乡镇(街道)、跨系统及跨部门上访案件,做到综合处理。工作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优中选优。

    夏津县除了由财政提供充足的办公经费外,还设立信访稳定备用金,对于因病、因灾、因紧急情况等造成生活困难的上访人员,县里财政每年拨出200万元进行救助。在县委大院投资近20万元,把县委机关干部活动中心改成了30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群众服务大厅,组织公安、法院、土管、经管、劳动、计生等10个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的部门集中接访办公。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设立群众工作站,在300多个农村社区和行政村设置群众工作室。这样,夏津县就建立起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县委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乡镇群众工作站为纽带、村级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的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让人民参与谋划发展蓝图

    围绕城市建设,三年来夏津县共拆迁房屋80多万平方米,涉及群众1300多户,由于严格执行政策,处处让利于民,做到有情拆迁、和谐拆迁,没有引发一起群众上访。县长才玉璞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夏津县群众工作听证会制度。夏津县规定,县委、县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及城市建设工程,开工前,要就涉及群众利益的有关问题举行听证。

    夏津县还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像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并购、人员分流等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等问题的重大决策、重点建设项目等,均列入评估范围。

    为确保决策得民心、顺民意,县里还建立了社情民意观察员、网络意见搜集等各项制度。同时,根据农村信访多的实际,在全县建立起“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群众说了算,干部领着干”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近年来,夏津县按照“小事解民忧,大事惠民生”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为民的情怀化作一桩桩、一件件“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具体实事。县委副书记王震秀介绍,县里先后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群众所急、所想、所盼的10大类32项民生工程。

    夏津县还把弱势群体的救助当作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450名离休老干部报销了拖欠17年的医药费;为800多名农村老党员两次提高了生活补助费;为124名农村老党支部书记办理了退休手续。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实践,给夏津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德州市县市区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2006年,夏津列最后一位;2009年,跃升全市第二位。2010年,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夏津县一举夺得综合考评、重大项目建设、信访工作三个一等奖,大步跨入德州第一方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29/16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