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充分认识准确把握“三化同步”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4-08  互联网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守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并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安排,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三化同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一、“三化同步”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极为紧迫的重大任务

    “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看,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来说,农业现代化属于慢变量,能否实现“三化同步”、顺利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入手,推进改革开放,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于协调。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连续七年稳定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连续七年较快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虽然过去连续七年粮食丰收,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仍存在一定缺口,需要依靠库存和进口弥补。随着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虽然过去连续7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发展等与城市也有较大的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给农业农村发展既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将扩大农产品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空间。一是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农产品的生存性需求增加。预计“十二五”末期全国人口将超过13.9亿,增加4000多万人。

    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农产品消费者。二是随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增加。“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增加7000多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多一个人进城,就少一个生产者,多一个消费者。同时,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农产品。三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改善性需求增加。“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都将超过7%,农产品改善性需求将持续增长。四是随着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的原料性需求增加。

    工业化、城镇化将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使农业生产要素约束逐步趋紧,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不利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诸多影响,推动农产品供求关系进入紧平衡时期。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趋于加剧。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存在着自发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倾向,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劳动力被廉价使用、储蓄存款被大量抽取,农村资源要素价值流失严重,使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失衡。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绷得很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趋于临界点,农业现代化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制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左右,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基础上,中央立足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化同步”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点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

    “三化同步”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任务,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原则,必须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产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基于农业公益性强、比较效益低的特征和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民收入较低、积累能力较弱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保护力度。一是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中央已经明确了新时期增加“三农”投入的原则要求,即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央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二是健全农业补贴机制。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制度。今后,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要进一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三是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要完善主要由农产品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科学把握储备调控、进出口调剂的时机和力度,适时采取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措施,确保在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时期,农产品价格能稳步、温和上涨,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成本收益、供求情况、市场价格等因素,逐年适当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增加补贴的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根据这一要求,不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领域的改革。一是要健全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农民利益。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二是健全农民工报酬增长机制。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适度、合理上涨。三是健全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机制。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农村贷款,通过健全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有关支农规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再保险体系。

    第三,建立健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即使将来高度城镇化了,还仍然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必由之路,就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必须从战略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由于世界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的实际出发,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好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也不能奢望年年风调雨顺。立足国内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贯穿农业现代化进程始终的基本要求。

    二是从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农民收入对农业依赖度高的状况出发,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大、比重高,农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仍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从我国耕地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发,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努力使耕地、淡水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四是从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出发,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五是从我国生态脆弱、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出发,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努力方向。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的国家,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对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08/16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