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把心也带到了村里

网友投稿  2011-03-15  互联网

    □□ 本报记者 高文

    从北京天安门向东8公里,有个千年古村——高碑店村,元朝时是漕运码头、皇粮商品的集散地,曾盛极一时。1983年以来,由于重点工程建设占地,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原有的2300亩耕地所剩无几,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不仅环境破烂不堪,2002年全村经济收入也只有755万元。近几年,在“全国三八红旗手”、村党总支书记支芬的带领下,全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起了古典家具一条街,让这个千年古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失地农民靠什么生存?村庄靠什么发展?这是2002年新上任的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村领导班子在研究村情时,大家谈起了一个过去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事情:从1992年开始,陆续有30多家经营古典家具的商户自发来到高碑店村开店,店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村里的一条街上。支芬敏锐地意识到,高碑店村应该打文化牌,发展古典家具产业。支芬意识到这个产业与千年古村的特色和优势非常吻合,于是带领一班人,挨家挨户走访商家,开展市场调查,最终认准并抓住了这一特色产业。随即投资100多万元,对古家具一条街进行升级改造,整修道路、绿化美化,并按照明清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门面,恢复历史上古漕运时的平津水闸原貌,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一下子变了模样,赢得了商家和顾客的一致赞誉。通过召开古典家具展示会,招商引资,商户很快增至200多家,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同时,“一街带活一村,一种产业带活多种产业”的发展思路也在支芬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清理了一个占地面积70多亩的垃圾场,融资3500万元,建成了容纳500余家商户的古典家具民俗园,成功打造了北京高碑店古典家具品牌。古典家具产业带动了高碑店村产业集群的发展,2008年又打造了北京市首条“民俗文化商业街”,两侧落户了暖炉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华夏民俗园、中国油画院等一批经营民俗文化的企业,形成了民俗文化产业的聚集区。目前高碑店村已经形成国际民俗接待产业、非物质民俗文化产业、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医药物流销售产业、通惠人家餐饮产业5大产业集群,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农村,正孕育着发展的强大后劲。

    依托文化产业,高碑店村2010年经济总收入超过22亿元,总利润超过1亿元,总税金近4000万元。支芬用行动忠实地履行了自己上任之初的诺言:“我人到高碑店村来了,也把心带来了,也就会把心全都扑在高碑店村上。”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15/16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