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福建:力推“八大工程”奏响农民增收曲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3-14  互联网

    2010年上半年,福建先后经历了3月份低温冻害和6月份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加上大宗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务工收入增速减缓等因素,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减缓,增收难度加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福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积极响应省委提出“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的号召,立足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奏响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农民增收曲。

    在“八大工程”的大力推动下,福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大灾之年取得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的显著成效。2010年,福建农民增收再传喜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量创历史新高,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七位。

    粮食生产“一稳两高”工程

    在春粮、夏粮和单季稻播种面积已基本定局的情况下,福建力推“一稳两高”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品率。通过抢种补种扩大晚稻种植面积,对水毁耕地一时难以恢复种植水稻的,及时指导农民改种甘薯、秋玉米、秋大豆等旱粮;对弃耕抛荒的耕地,组织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代耕代种。

    同时,落实好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新增种粮补贴,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超额完成粮食种植指导性计划的产粮县给予奖励。全省集中力量抓一批中晚稻、甘薯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片、百亩高产方建设,秋粮高产创建面积34.5万亩。重点抓好超级稻、再生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控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下派专家组,强化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户到田。

    2010年,福建全省克服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661.89万吨。32个粮食主产县落实再生稻101万亩,灾后收获87.4万亩,亩产273公斤,增3公斤,总产23.86万吨,增6.12万吨,为重灾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

    经济作物提升工程

    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经济作物生产,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全省扎实抓好9个国家级标准化茶园、果园、蔬菜园和15个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提高大宗经济作物的优质率和商品率。

    重点抓好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五大优势园艺作物的增产增效。其中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8300万元,集中支持15个现代茶业重点项目县的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利用秋冬季节抓紧高接换种,发展一批早熟或晚熟优质果树品种;发展特色菜、精细蔬菜、反季节蔬菜,选育一批适合福建气候条件秋冬种蔬菜加工专用品种;安排15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花卉产业发展。

    2010年水果产量645万吨,茶叶产量27.1万吨,蔬菜产量1486.3万吨,食用菌产量203.6万吨。优势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工程

    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全省抓好31个国家标准化示范场和2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106个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对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特大型养殖企业,省财政每年再给予80-100万元扶持。

    实施5万亩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池塘予以财政补助;推进现代渔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12个现代渔业苗种繁育基地;抓好2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辐射带动健康养殖2万亩。

    201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223.67万吨,同比增1.92%,其中,肉类产量178.7万吨,同比增2.03%;禽类产量29.07万吨,同比增1.11%;奶类产量15.9万吨,同比增2.19%。畜牧水产业的稳步增长,不仅保住了“菜篮子”,也充实了“钱袋子”,成为夯实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林竹产业挖潜工程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种植,重点抓好竹业、油茶、绿化苗木等生产。省里安排2550万元资金用于6个竹业开发重点县的示范项目建设;中央、省级财政安排4770万元扶持油茶产业发展;扶持建设以丹桂、樟树等名贵绿化树种为主的11个绿化大苗培育基地4000亩。

    加大林下开发利用力度,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林下资源。推广林业科学套种金线莲、草珊瑚等珍稀中药材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经济林、能源树种,挖掘林地开发经营潜能,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途径。

    2010年,全省完成造林228.6万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特别是“四绿”工程全面启动,取得明显成效,共完成投入资金59亿元,植树8432万株。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贷款75.45亿元;其中,新增林权证抵押贷款10.42亿元,林业小额贴息贷款8.84亿元。

    农村服务业拓展工程

    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拓展农民非农收入渠道。福建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红色旅游等资源,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看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重点扶持建设10个水上渔村。

    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设改造50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3000个农家店和一批配送中心;省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扶持“新网工程”建设,力争农资经营网点覆盖全省55%的建制村,生活消费品经营网点覆盖全省60%的建制村。

    不要说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武夷山、泰宁,甚至在旅游资源看起来并不占有优势的县市,比如福州郊区、泉州郊区,乡村休闲游收入,已成为2010年农民创收、增收一个新增长点。

    农业产业化带动工程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省里整合1亿元资金,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重点龙头企业予以贷款贴息或补助;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省里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引导和鼓励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一村一品百千工程”,全省对服务能力强、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的9个部级、50个省级示范社予以补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促进了品牌农业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达10933个,销售收入达2085亿元,带动农户620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229亿元。3845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50亿元,其中18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29亿元,带动农户310万户。

    农民就业创业工程

    把扩大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省全年转移45万人。加强城乡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及时有效地向农民发布劳务需求信息;积极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劳务对接活动;积极整合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定点、定岗、订单和委托企业直接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对获得初、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人数,分别按人均400元到1600元标准给予补贴。

    利用全省视频会商系统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全年培训85万人次以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办各类生产基地和经济实体,有关部门在工商登记、信息咨询、规费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010年,全省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和薪酬均有增长,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94元,同比增长416元,增长15.5%,拉动现金收入增长6.2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数量增加,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825元,对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达59%。

    扶贫开发到户工程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的有效方式,全省组织实施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大造福工程搬迁力度,将农村因灾倒房户、严重危房户和地灾点整体搬迁户全部列入“造福工程”。省级财政安排2.72亿元,完成10万人搬迁。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省里安排1000万元扶贫资金,给予贷款贴息扶持。

    “造福工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山区偏远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贫困群众就业机会和收入,而且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随着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福建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站位,全局的眼光,提出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12%的新目标,与城镇居民收入、全省经济增长同步。围绕这一艰巨又令人振奋的目标,福建继续巩固传统增收项目,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又进一步理清了思路:着力发展非农产业,把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业、乡土旅游经济、农村服务业上;发展高效农业,主抓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及设施农业、农业“五新”推广;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此外,还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农民培训的规模,调整培训方向,做好培训与就业的衔接。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大直接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蔡茂楷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14/16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