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饲料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快速发展,我国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生产稳定发展,价格逐步上升,特别是近期呈现出产需两旺、购销活跃的良好局面。从今后发展看,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玉米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产量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提高。受生产稳定发展、自给率高、贸易依存度低和调控能力强、进口具有“大国效应”等因素影响,我国成为玉米进口大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应高度警惕种业安全。
一、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认识
(一)我国玉米产业现状
消费快速增长;生产稳定发展,自给率高;价格波动上涨,近期屡创新高;贸易长期保持净出口格局。
(二)对今后玉米产业发展的认识
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增产将主要依靠单产提高;成为进口大国的可能性不大;国外种子市场占有率急剧扩大,种业安全值得高度警惕。
二、我国现有调控政策及效果评价
(一)良种补贴政策。2004年起,国家将玉米列入良种补贴范围。2009年,中央决定实行玉米良种补贴全覆盖。
良种补贴对促进玉米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补贴标准偏低,每亩10元钱对农民生产激励作用有限;二是针对性不强,目前大部分地区按种植面积而不是按良种使用情况发放补贴,对良种推广作用有限。
(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以来,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托市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2009年新临储政策使农民所得实惠更多,政策效果更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收储数量过大时,易减少市场有效供给,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过快,显著增加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二是实施细则、收储网点不完善时,政策效果易受到影响。
(三)临储玉米销售政策。国家规定按临时收储政策收购的玉米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批发市场上择机销售。销售方式主要包括竞价销售和跨省移库,销售的时机主要根据国内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波动情况决定。
临储玉米销售对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保障供给、平抑波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2010年国家提前启动的临储玉米销售措施,对缓解东北流通粮源趋紧、改善市场供应状况、抑制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贸易调控政策。在出口政策方面,国家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玉米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在进口政策方面,国家主要通过实施进口配额管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效调控玉米进口。
贸易调控政策对保证国内玉米市场相对独立,防止价格大幅波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应注意到,出口政策的频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深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玉米产业调控政策建议
(一)近期政策建议
进一步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加快玉米机械化示范县建设。
加快改革玉米种业体制。建立种子产权交易和转让平台,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体系,研究出台《反垄断法》。
坚持和完善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和抛售制度。收储范围可视情况适当扩大,坚持实行敞开收购,完善操作细则,防止违规现象和投机行为。
加强进出口贸易调控。玉米进出口应防止逆向调节,利用好进口配额管理中国营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相关措施,以及转基因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将玉米进口控制在国家可调控的范围之内。
(二)中长期政策建议
大力加强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的生产能力建设。应转变玉米单产的增长方式,把重点和突破口放在良种良法的培育与推广上。
优化和改善玉米储存结构。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国家玉米储备体系;另一方面,要实行储粮于民战略。
加强玉米运输能力建设。应以东北产区为重点,着力改善运输条件,采取措施改善铁路部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缓解玉米运输压力。
继续引导工业消费合理有序健康发展。继续贯彻实施《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