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宁启文
华润造镇,这是一个传奇;百色小镇,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传奇的缔造者是广西百色1000多名老区人民与富有责任感的30万华润人,他们心相连手相牵,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共同筑起了一个梦想,建造起了一个文明、和谐、生态、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镇,探寻那里让人艳羡的别样生活。
在生态原貌基础上改造家园
白墙蓝瓦的居民楼错落有致,红色的双扇大门,绿色的栅栏,花儿草儿从栅栏中探出头来,一直顺着水泥道路连通家家户户。绿林掩处,每家每户,都有一间独立的沼气池,上面养猪养鸡鸭,下面集中排水排污。初入小镇,别致的乡村设计给记者一种耳目清怡的感觉。
希望小镇位于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辖4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348户1428人,是央企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在国内捐建的首个“希望小镇”。小镇由华润集团捐资50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600万元,群众自筹500万元,2008年11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落成。
负责接待的小镇项目组组长濮实的介绍充满自豪与激情:从签署捐建希望小镇备忘录到交付民居改造全面完成,华润集团只用了短短的18个月。
华润人对小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小镇规划设计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介绍,从规划到改造,小镇一直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对当地民居环境保持生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改造,试图把四个地域并不相连的村屯打造成一个具有统一功能的社区,让农民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新生活,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医疗、教育及休闲娱乐环境。
在小镇参观时,记者被领到村中一处低洼的地方,绿色植被郁郁葱葱,长满了湿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是小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形成的生态湿地。原来,项目组在每家每户的厕所下装了3格化粪池。密封保存20天后,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无害化处理的污水,被巧妙地利用地势自然高差,经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到村口的“生态湿地”中。污水经过矿物质吸收、紫外线杀菌、生态植物降解等几道工序,达到排放标准后,可以直接用于灌溉农田或者排到河流中去。
在小镇,生态、自然、节能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小镇上建造的生态养猪场,配备了200平方米的大沼气池,用来供应卫生院、学校、敬老院等公共设施用气。还有太阳能路灯,每晚定时自动照明。项目组还在小镇文化站的屋顶,装上了372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年发电量可达5万度,其中3万度可以满足小镇所有的公共设施用电,2万度可以并到电网中去。
在小镇采访,居民都自豪地炫耀小镇的一些设计:“我们小学的桌椅有防震功能,这在城里都少见。”“我们的屋顶外面看是瓦片,中间其实是平顶,用来晒谷子和玉米。”……
在产业帮扶中造持续发展之“血”
对华润这样的大公司而言,一次性投入建造一个现代化村镇并不困难,然而,造一个能够自力更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镇却殊为不易。因此,简单地改造希望小镇的居住环境,并不是华润人的目的。“我们考虑最多的是今后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持续。”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坦言,“如何提升希望小镇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确成为当时立项的难题。”
华润人希望通过产业帮扶,积极引导和培养当地农民的市场意识,大力扶持富有地方特色、能与华润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种养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从2008年6月起,华润从集团属下各利润中心先后抽调10多名青年骨干组成项目小组,长期驻守在小镇第一线进行产业帮扶。
农民合作社是希望小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宋林说,如果说对小镇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只是“输血”,“小镇”推行的农民合作社就是“造血”,目的是让农民真正成为主人,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农业生产,使小镇农业生产活动由原来的散户小农无组织生产,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使农业生产更科学、更贴近市场,更为有序地发展。
2009年1月,希望小镇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入股达424名、1924股共19.24万元,华润慈善基金入股20.26万元。合作社下设农技、种植、养殖、物流、农资和销售6个部门,是百色市首家集农业开发、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发展,目前合作社已经建起了瓜果育苗厂、家禽孵化厂、养猪场,并开办了日用品批零超市和农资批发部。除了种植小番茄、西瓜、芒果外,合作社还有养猪、林下养鸡等产业。
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使社员从中得到了实惠,吸引了小镇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田秋香是小镇五丰行孵化厂厂长。这个在深圳闯荡十多年的“打工妹”,得知华润建设希望小镇的消息后,果断回乡创业,从饲养20头猪、散养300只土鸡开始,于2010年初在华润的帮扶下,大胆推行“芒果树下散养土鸡”,数量达5000只;同时,田秋香还“上马”规模在200头的“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项目。
记者了解到,通过产业帮扶,希望小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希望小镇所在地仍属国家划定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仅2360元;2008年,华润集团开展扶贫帮助后,农民人均纯收入3063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172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6000元。
在重塑的新组织下管理村事
农村成立社区居委会,配备保安、保洁员,实行物业化管理,村民完全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这让小镇上的村民津津乐道,让小镇周围村里的人艳羡。
“除了盖房子和重塑经济组织以外,还要把它的社会组织做一个重塑。”宋林说。
华润人的愿景是,经过改造重建,小镇将会突破原有的行政管理区划,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华润将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成立小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小镇的各项行政及公共事务;积极引导小镇村民共同参与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一部分利润用于小镇集体提留的公共积累,为小镇管委会行使行政及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按照远景,小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管理四个村屯的公共事务,合作社把当年利润的15%交给居委会,用于居委会的日常开支和卫生、安保等小镇的公共服务。
社区居委会不仅具备原来村委会的职能,还多了管理的职能。成立了社区居委会之后,上级政府在小镇设置了警务室,农村信用社也作为金融机构入驻小镇,“三农”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等也相继“落户”。村民一些盖章、出具证明的小事情就可在社区里办好,建房手续、准生证等需要到乡上办的手续,居委会还可以帮忙代办。
现在,小镇还配备了专门的保洁员,维护社区公共卫生,还划定了党员保洁示范区,党员义工自觉维护社区环境卫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群众的卫生习惯也逐渐养成,环境卫生一天比一天好。
华润百色希望小镇,是华润人在希望田野上创作的一幅美丽作品,是华润人用感恩之心和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在红色的土地上书写的一个传奇。华润人坚信,小镇将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区人民带来新的希望,也希望能作为一种可以复制的模式,为国家探索出一条企业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