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凤云曹茸
超市直供菜:价格和农贸市场差不多
1月6日中午,家乐福北京国展店蔬菜供应处的天棚上,“农民直供”的绿色标识牌挂得满满的。销售人员说:“农民直供的,便宜,你看这西蓝花一斤才一块多。”
一位大妈告诉记者,“价格和农贸市场的差不多。”记者从价签上也发现,这里的“农民直供菜”一般不超过三块钱一斤,一块多钱的占了很大部分。
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可以降低15%左右,据调查,我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已由“十一五”初期的15%提高到20%,大中型超市生鲜农产品直供直销比重达到了30%。截至2010年9月,由农业部直接帮扶实现“农超对接”的合作社有1500多家,与超市或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对接关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万家。
清洁工:“一天下来,拣剩的菜叶可以装满一个大垃圾桶”
在北京一家美廉美超市,即将下班的时候,记者看到,一个清洁工收集着被挑拣下来的蔬菜叶子,扔在一个半人多高的垃圾桶里。她告诉记者:“一天下来,这样的剩菜叶可以装满满一桶。”由于顾客自己动手挑选,很多叶菜的损耗相当严重。
在推进“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超市是个关键环节。但许多超市并不热心生鲜经营,原因很简单,耗损太大。
直供专柜:“两个月亏了10多万,我们可能要退出”
元旦前的一天,北京石佛营易初莲花超市里,一位老大爷在散卖柜台前挑了将近10分钟,最后把一捆已经蔫头耷脑的芹菜放进了篮子里。
“除了萝卜、芹菜、白菜这些,其余的都比农贸市场贵5毛到一块。”老大爷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这家超市里的大部分蔬菜都由某蔬菜公司供应。据该公司的销售人员介绍,“菜虽然是我们的,但是菜价基本上还是由超市定。近两个月亏损就有10多万元。”她告诉记者,超市的各种条码费、活动费之类的,单这些,费用已经不少。当记者要离开的时候,她说:“你们是不是想进来啊,我们有可能会退出了。”
小超市店主:“这里的菜不论斤,论棵,一棵白菜6块钱”
同一天,记者在北京甘露园朝阳园小区转了半天,才发现了小区内唯一一家超市的招牌。这是一个由私人经营的面积不大的位于地下的超市,在角落里的货架上,零零散散地摆着三四样蔬菜。店主告诉记者,这里的菜不论斤卖,论棵,一棵白菜6块钱。
“这个小区就这一个超市,旁边也没菜市场,我们这个年纪的一般不在这里买。都是那些上班的去买。”记者在小区里遇到了一位退休的大妈,她告诉记者,小区对面原本是有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的,由于要建楼,去年夏天拆了,现在这里的人买菜很不方便。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人们的吃菜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
采访结束时,朝阳园小区的居民向记者提出了他们的希望:“要是小区里能配套设个菜摊就好了,或者有个大点儿的超市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