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秋收季节一忙完,“废草、废秸秆、废玉米皮”就成了困扰山东省郯城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难题。近年来,该县转变观念,大力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将“三废”资源利用起来,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净化了家园,又促进了增收致富。
第一招:“臭皮”编富路
郯城县年种植玉米50多万亩,每到秋收时节,剥掉的玉米皮丢弃得满大街都是。为把“臭皮”变废为宝,当地农民把又白又薄的玉米皮分拣出来,单独晾晒、储存、着色。冬闲时就利用玉米皮编织造型各异的鸟笼、宠物窝、拖鞋、提包、花篮、果盘、座垫、花囤、洗衣筐等工艺品。当地农村信用社利用信贷资源优势大力扶持编织公司,将这些“废物”编织品畅销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甚至远销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秋收时节备原料,农闲之时搞编织的农村妇女共有6000多人。一年下来,她们中最多的可以挣到6000多元,最少的也能挣到3000多元。
第二招:废草变“金条”
郯城县水稻栽植面积大,稻草资源丰富。该县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当地农民在冬闲季节大做“草”字文章,将稻草编成经济实用的草袋、草绳、草苫等草制品。当地农村信用社从解决资金短缺入手,先后扶持壮大了薄庄、高庄等30处草制品加工购销网点,以“公司+农户”、“企业+农户”的形式,与全国10多个蔬菜生产地、20多个城市、企业联姻,实行定量生产、来样加工等多种营销方式。一亩稻草由起初的40元左右,上升至1000~2000元。目前,全县购买草帘、草绳加工机械已达3200余台,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可收入9600多万元。
第三招:秸秆成“香饽饽”
郯城县是畜牧养殖大县,养殖历史悠久。为获得充足优质的玉米和花生秸秆,养殖大户都提前向种植户预订秸秆。
“俺在泉源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下,投资了2万元置备了一套流动粉碎机,专门走街串户收购秸秆,然后粉碎、装袋,再转卖给养殖户,一天下来,能收入200多元。”泉源乡富康村村民毛善华夫妇秋收一结束就忙得不可开交,每年冬天,他们就把秸秆粉碎当作了临时致富行业,做起了饲料加工专业户。一个冬天下来,可收入1万多元。目前,全县有2500多户饲料加工专业户活跃在乡村,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赚到了一笔丰厚的收入。
第四招:玉米芯种出“摇钱树”
玉米收获之后,各家各户门前堆满了玉米芯。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当地农民利用玉米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冬季“废里淘金”种起营养丰富的黑平菇。目前,全县有8000多户农民利用玉米芯种植食用菌搞活“黑色经济”走向了致富之路。 李学飞张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