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持“三化”同步推进加快“三农”科学发展

网友投稿  2011-01-14  互联网

    □□本报记者何兰生陈少艺

    福建省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农业占全市GDP比例为1.3%,耕地面积仅20多万亩。但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的农副产品产值却达230亿元,厦门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厦门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发生巨大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詹沧洲。

    詹沧洲说:“‘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委、市政府按照‘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思路和实施了‘金包银’工程等举措,使厦门的‘三农’发生很大变化。”

    詹沧洲说,所谓“两头在厦、中间在外”,是因为厦门的耕地面积仅20多万亩,只能把大力发展高科技种苗业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放在厦门本地,这就是“两头在厦”,把生产基地放到周边地市,这就是“中间在外”。

    詹沧洲还向记者介绍了在厦门市农村推行的“金包银”工程,他说,“金包银”工程的具体做法,就是在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同时,在其周边集中建设一批外口公寓、居住公寓和商贸小区;外口公寓分配给农民用来出租创收,居住公寓作为拆迁户的安置用房,商贸小区供农民经营。整个建设采取“外街内坊”的布局形式,外街主要是经营性商业项目称为“金边”,内坊主要是村民自住房称为“银里”,形成“金包银”的格局。

    詹沧洲说,实施“金包银”的背景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农民尽管拿到了较高的征地补偿款,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生活出路问题,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农民手中的钱得不到合理使用。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与其给农民一座“金山”,不如给一把“金钥匙”,要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收,就必须构建可持续收入来源的长效机制——探索实施“金包银”工程。

    詹沧洲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在征地的同时,在项目所在村周边按人均15平方米土地的标准作为被征地农民的预留发展用地,与安置用地和工业集中区、新城开发区用地一起规划建设,用于兴建“金包银”工程。保证被征地农民每家每户有一套自住房,有一间店面,有一套出租房,使被征地农民达到居有其屋,工有其业,财有其源。通过实施“金包银”使近5万名被征地农民直接受益。

    詹沧洲最后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提法非常适合厦门的发展实际。厦门的“三农”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是农业向工业化发展、农村向城市化推进、农民向市民化转变过程中的“三农”。“十二五”期间厦门市的“三农”工作,一方面,将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资源配置向农村延伸,协调推进岛外各区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将坚持“三农”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着力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创新上取得突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14/16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