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平价菜的路还有多远

网友投稿  2011-01-01  互联网

    □□王卫华 本报记者 刘久锋

    在贵州省贵阳市大营坡的农产品早市里,来自乌当区羊昌镇的村民邓晓林抱怨说,自己卖出的青椒平均下来每公斤也就4元左右,但在超市或农贸市场却卖到了近8元。“绿豆、大蒜涨了十几倍,我们的白菜、甜椒每公斤才多收了几毛钱。”邓晓林说,他们村更多的村民是直接在地里将菜卖给菜贩子,菜的价格就更低。

    “都说农产品价格高涨了,但我们真的一点都没感受到。”在五里冲批发市场,几位来自遵义余庆县的村民说,他们村里的大米因为粒长味香一直深受城镇居民的喜爱,但2010年他们卖出的“粒粒香”才1元6毛一斤,而在贵阳的多家超市,这种“粒粒香”米却卖到了3.8~4元一斤。

    直销卖场的惠民经济

    农民虽然没卖上高价,城里的居民却实实在在感到了物价的压力。对此,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表示,物价问题是极其重大的民生问题,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稳控物价,保障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

    2010年11月25日,以“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为主题的第二届贵阳农副产品直销对接会举行。在这场活动中,贵阳市政府倡导建立农副产品直销模式,让供需双方直接洽谈,进而减少中间环节,最终帮助市民节省菜钱。

    “需要什么产品就直接打电话,减少农副产品供销的中间环节,从而平抑农副产品零售价格。”贵阳市农委负责人说,贵阳市还搭桥做“红娘”,定期举办农副产品直销对接会,为农超对接提供平台,促进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确定直销比例,让利于消费者。

    “2009年,我市便开始试点农副产品直销,通过超市下订单,基地和农村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并直供给超市销售的流通模式,把过去流通环节减为‘农村合作社—超市’,采购成本下降30%左右,零售价格下降15%左右。”贵阳市物价局局长张年举说,除向市民提供平价菜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还与超市、农贸市场、学校等签订“对接协议”,进而让市民买到更多价廉质优的农副产品。

    农超对接的多方共赢

    记者从贵州省商务厅了解到,为改变贵州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环节过多、耗时过长、流通成本过高等痼疾,从2009年开始,由商务厅牵头在全省9个市州地开展农超对接工作,遴选出13对“超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组合作为试点,由超市根据市场即时需求,直接从菜农地里将新鲜蔬菜运进上架,推进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终端的无缝连接,实现了农民、超市、顾客三方共赢。

    “北京华联—黔山合作社组合”是13对农超对接试点之一。正在扁山村指挥蔬菜装车的黔山合作社社长张芮铭说,这批莴笋是6天来的第二批,菜价1元/公斤,比以往批发给菜贩子贵了一倍多。“以前菜种出来,要经过二三次菜贩子倒手才能到农贸市场的摊子上,零售菜价虽高但菜农收入微薄,农超对接后菜农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

    在华联超市小河店生鲜摊位,正在选菜的汪女士告诉记者,自从该超市开张后,她就一直在这里购买蔬菜。“同样的蔬菜,这里比紧邻的农贸市场便宜三成,有些品种有时候要便宜一半。”贵阳市商务局对试点超市进行了农产品价格采集分析,所采集的34个品种中,有25个品种价格低于附近农贸市场,低幅30%左右。

    “农超对接项目给超市和农村合作社都带来了明显的效益。”贵阳市商务局负责人说,如贵州合力公司白云店,以前日均销售20万元左右。项目实施后,日销售额达到65至80万元,销售额上升200%以上。而贵阳市白云区黔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8月实施农超对接以来,种植蔬菜基地130余亩,带动农户60余户,实现总产值80余万元,农民增收30余万元。

    平价菜的长久期待

    “在2009年的第一届贵阳农副产品直销对接会上,68家入场参与单位中,只有两家超市和两家农产品供应商达成意向。”清镇一家蔬菜生产公司负责人称,蔬菜直销到超市,是让利消费者的一种最好方式,但目前贵阳一些超市普遍存在“门槛”太高的问题。“耗材费、进场费、店庆费、节庆费,这费那费加起来,比运到批发市场去卖要贵一半……”这位负责人认为,要是超市能降低点门槛,就会实现双赢。

    “量走不起来,超市也犯难……”贵阳市一家中型超市主管告诉记者,对中小型超市来说,运输是个大问题,超市到田间去运蔬菜,油费、运费等成本算下来比到五里冲批发贵得太多。“其实超市很希望把生鲜产品这一块做大,以吸引人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贵阳便开始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力促市内众多农产品种植基地与超市“联姻”。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贵阳市大多数的居民并未感受到农超对接带来的实惠。

    农超对接降低蔬菜销售成本,给农户、消费者和超市三方都带来了好处,但其品种单一、时令性强仍是阻碍其发展的“硬伤”。一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农户的菜价格便宜,但一家农户也就两三个单品,目前大昌隆的生鲜菜有60个单品,直接来自田间的单品只有20个,为了凑齐品种,还是要到五里冲配货。

    农超对接需要生产的规模化以保证超市不断档脱销,还要实现标准化以满足门店销售的要求。但我国农产品生产大部分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也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有专家指出,与传统批发市场相比,几乎所有超市都对农超对接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社员在100户以上,要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符合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此外合作社还要到税务机关领取发票。

    “目前,我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辐射范围窄的问题。这些农合组织无异于单个农民,市场开拓能力十分有限。”贵州省农委负责人说,这些都是制约农超对接的瓶颈。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01/15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