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常怀深李庆国
沈家营镇镇长张绍芬向我们演示了一部多媒体规划图,她说:“延庆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县,现实决定我们只能从科技上寻求出路。我们打出了‘五彩农业’的‘金字招牌’。让农作物长出各种色泽,五彩的红薯、五彩的杂粮、五彩的菊花……农民把普普通通的红薯卖出了‘天价’,曾经一斤三五角钱的红薯,卖到了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和沈家营一样,北京郊区越来越多的乡镇亮出了自己的牌号——一家一个特色,一家一个愿景。他们根据资源禀赋,文化传承,布局产业,勾画蓝图,创立品牌,扬名立万。自2005年北京市启动创新型乡镇工作以来,在科技大旗的引领下,京郊各乡镇都在自己脚下的那方水土上和人文精神中寻找科学发展的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5年来,北京市科委调整着这项工作的思路,充实着这项工作的内容,创新型乡镇也以更大的阵容,更强的态势在各区县全面推进。
一个规划,三个导入,三种模式
5年前,当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在国内率先把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时,创新型乡镇也提上了市科委的工作日程。
什么是创新型乡镇?完整的表述是——通过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创新要素的引入整合本土的传统知识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建设具有独特乡村经济发展、价值创造和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的农村乡镇。而究其根本所在就是如何把科技因素导入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
北京市科委在创新型乡镇建设工作中确定的方法是,“制定1个规划,实施3个导入,形成3种模式”。
1+1发展规划。组织一个科技中介机构牵手一个乡镇,帮助乡镇制定出一个符合乡镇实际需求的发展规划,并以科技项目推动规划的实施,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导入培训。以乡镇主导产业为焦点,以农民科技需求为依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
导入人才。联合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北京农职院等涉农科研院校探索实施农业推广教授制度,搭建科技人才下乡服务的输入平台。推广教授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乡镇工作,帮助乡镇解决知识难题、技术难题,为农民答疑解惑。此外,还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挂职,推动科技人才在郊区创业,带动提高基层人才素质。
导入技术。一是开展乡镇产业基地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活动。通过机制创新,优先在创新型乡镇建立籽种产业种子、种苗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创新型乡镇农村科技协调员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二是导入技术转移联盟,开展技术成果对接活动。
通过实施1个规划和3个导入,使创新型乡镇形成3种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先导模式: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经济模式: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体验胜地,发展休闲服务经济。
特色产业模式:利用已经形成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短板是乡镇,节点也是乡镇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回忆说,5年前,北京市乡镇长逐渐年轻化、知识化,工作热情
高,但是推动全镇科学发展经验不足,做法不多,能力不强。三个“不”的核心是视野不够。他们需要视野、需要资源。其次,落实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忽视郊区,而郊区的节点就是乡镇。郊区、农村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短板。因此,政府要在区县开展科技工作,要深入郊区、乡镇,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杨伟光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把建设创新型乡镇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落实创新型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主要基于对农村工作的“三个把握”。
一是把科技工作抓在镇域比抓在区县域、村域更容易出实效。一方面镇域是农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镇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区(县)太大,村又太小,而乡镇承上启下,是科技向农村转移的关键枢纽,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层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节点。
二是把科技工作抓在乡镇,一方面可以实现从抓“单一项目”到抓“多元产业”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从原来的领域式管理向区域需求与领域并重的科技管理体制转变。
三是把科技工作抓在乡镇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区互动机制。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支柱,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关系区县域竞争力的提升,是区县政府和区县科委的工作重点及核
心。市科委把科技工作抓在乡镇,不仅可以改变以前单一依靠区县科委作为基层工作载体的工作方式,工作重心下移,从统抓区县工作向更多关注具体乡镇工作转变,还可以使得各区县科委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一乡一个特色,一镇一个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一种文化。在创新型乡镇工作推动下,京郊大地产业文化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乡镇向社会展示出自己特有的魅力、标识和符号。
怀柔区九渡河镇把经济发展与创意经济结合起来,提出富有文化韵味的“五色文化”镇,即长城青色文化、庙上红色文化、板栗金色文化、怀九河银色文化、生态环境绿色文化,将现有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资源置于世界文明之中,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历史的厚度,展示名镇的魅力。
通州区宋庄镇名扬天下与艺术名人有关,又与创意有缘。它由早期在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工作者迁至形成。几年之间,已由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艺术村,艺术家400多名。宋庄镇政府抓住机遇,提出文化强镇的创意。成立艺术促进委员会,直接分200亩地给艺术家盖房子,还出租土地给画家。
大兴区体验农庄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集有机农业观光采摘、有机畜禽养殖、农业废弃物处理、有机农业生物能源转换、有机
农业体验和技术辐射于一体,在这里,人们从多个功能区里,领略中国现代农业的内涵,体验创意在新农村中的生机,感受城乡统筹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关闭非煤矿山,积极培育新的替代产业。以大樱桃、京白梨、盖柿、玫瑰花等惟一性农产品为重点,积极引进果桑、枣、柿子等经济林木,发展农业观光园区,实现农游一体化。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该镇在樱桃沟村以大樱桃为依托,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观光园,率先迈出“农游一体化”步伐。
延庆县四海镇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科技资源,引进百合等秋冬花卉种球繁育及加工技术,开展从良种繁育到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提升工作。引进国外根球花卉和盆花品种,收集当地野生种,驯化山地花卉和绿化植物,建成山地花卉种质资源圃。
从点到面,变封为创
经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型乡镇建设的推进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原来的试点乡镇基本靠区县推荐,北京市科委提出,这是一种“官封”机制。今后将从“宣传推进、活动推进、双百推进、评估推进”四推进工程着手,构建社会推动机制,整合牵动多方资源,充分激发、调动乡镇自觉建设创新型乡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简单说就是从“官封”变为“自创”。
创新型乡镇建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依靠科技力量推动乡镇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从源头上转变乡镇传统、粗放的能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以创新驱动的镇域发展新思路、新方式、新机制。
杨伟光提出,继续深化创新型乡镇建设,首先应抓好“四个一”:
一个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有一个好规划,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批能够转化的科技成果,有长期对接的一批专家,有一批科技协调员。这是“五个一”。在这“五个一”的体系下形成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就是将来引导全市创新型乡镇建设的“指南”。一个乡镇怎么就做到科学发展了呢?按照这些指标去发展就是走上了创新型乡镇的道路。
一个干部读本。总结近几年的工作经验,编辑一本《创新型乡镇建设干部读本》。
一个指导队伍。组织一批专家队伍,长期服务于政府和乡村间。与乡镇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个促进专项。对于好的“三农”项目应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中给予支持,并与《“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工作结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解决方法不多、创作氛围不够、引导不利的问题。
杨伟光还进一步提出,要深挖创新型乡镇的内涵,推动乡镇主导产业发展。其核心是围绕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挖掘乡镇农业的内涵。这里面的路径包括产品增值化、生态价值化、民俗文化化。
他说,生态如何价值化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京郊有很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本身是有价值的;二是怎么更好的开发价值。
他还说,民俗文化化,坦率地说,如果一个乡镇农民都富裕起来了,经济有基础了,农业就作为一种点缀,也是很好的。这里面对待农业还要理清两个关系,解决两个主体的问题。传统农民从事的农业和现代组织从事的农业。现代组织从事的农业主要是企业搞农业,农民合作组织搞农业,这个也是在创新型乡镇中大力发展的。还有一部分是传统农业,对于这部分传统农业就是给农民新品种,接受新的科技成果,种植工艺、养殖工艺来解决农民的增收。这两者之间还有融合,就是创新型农民增收致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