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黑元宝”向“绿元宝”延伸

网友投稿  2010-12-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张五四

    元宝山区是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城区,该区距离市区有几十公里,有“先有煤,后有城”之说。从煤炭开发的初期到现在,可以说,农业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几年前,记者在这个区采访时,看到最多的是井架、如山的煤炭、隆隆而过的运煤汽车和一处处火电厂耸入云端的凉水塔。

    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元宝山,这里的“元宝”正在向绿色延伸——让蔬菜成为继煤炭之后的又一块“元宝”。这个思维的转变取决于该区新班子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农业与工业能不能“平分秋色”,是这个区现在主要研究的课题。“经济转型中,发展农业反而尤其重要”,区主要领导近两年反复强调这个理念。

    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无限的价值

    农业怎样发展?他们首先看到了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越,“靠近干线、集中连片、坡地为主、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出台了。针对农业人口少、土地又有限的实际,区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土地有偿流转和集约化利用,使农村耕地向种植大户、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平庄镇是元宝山区最大的镇。多年来,这个镇大抓农业不放松,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农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到今年10月末,全镇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2.27万亩,全镇农民人均仅从设施农业中就获纯收入1500元以上。奶牛饲养量1.8万多头,肉牛达到3万多头,肉鸡达140多万只。

    平庄镇大三家村建起的花卉园区,现在已经享誉东北三省地区,这里种植的花卉,品种多样,品质好,既有观赏性的,还有可食用的。该村的花卉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在开发市场上有一套,在种植水平和技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在该合作社,记者看到专业水平很高的实验室和育种室,使种籽的纯度提高了,种植成本下降了。2010年,该村新增设施农业500多亩。

    “以前农民主要种玉米,土地利用率低,费工费力不说,还不挣钱。那时,1亩地就是好年景也上不了800元,尤其遇到灾年,往往颗粒无收。而现在1亩保护地每年平均收入都在1.5万元到2万元。”镇党委书记贾国龙说。

    贾国龙在元宝山区4个乡镇当过领导,他最大的认识是,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非常重要和必要。他比喻说,这就是“抱团”挑战市场。这个“抱团”,还能提高种植养殖水平。目前,该镇已经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32家,合作成员数达310户,带动农户2980户。

    到2010年,元宝山区已建成永丰、马架

    子、朝阳山、元美、木头沟、木兰山、大三家等规模型现代农业园区。仅今年该区就新建日光温室6200亩,塑料大棚3140亩,全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达到38处,奶牛存栏达4.1万头,标准化奶站41个,日产鲜奶300多吨。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29个,存栏能繁母猪1.6万个,生猪6.4万头,出栏生猪2万头。标准化肉牛羊养殖小区16处,分别达到6.25万头和6.86万头。肉鸡养殖场46个,并使所有散养户实现饮水、上料、调温、出粪的自动化。全区肉鸡存栏达到252万只,饲养达到385万只。全区人工种草1万多亩,饲草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截至今年10月底,元宝山区“菜(果)、乳、肉、饲草”农业产业化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基本形成。

    让工商资本“上山下乡”

    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在元宝山区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企业或“上山”育种搞基地,或“下乡”建农业产业园区搞种植养殖……这样的“转产”随处可见,已经有十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先后将2亿多元投入到了农业产业中。区里一位主要领导感慨道,在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升级提速的同时,又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

    北京一家企业投资的和润农业高科技园区建于2008年,集育苗、科研、示范推广、果蔬购销、技术培训、观光采摘于一体,每年可向农户提供3000到4500万株优质种苗,能满足2到2.5万亩蔬菜基地生产的种苗需求。记者在这个园区进一步体会了现

    代农业的威力,高标准的智能育秧温室,立体栽培技术种植,独特的滴灌浇水;而更让人称道的是,园区内温室全部利用火电厂余热供暖。

    在永富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控制室,管理者按下电脑上的一个键,大型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猪舍内猪的不同生长情况。封闭式养殖,规范化管理是这个养殖小区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这是元宝山“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个“煤老板”2009年投资兴建的。总投资已经达到3000多万元,建设全封闭标准化猪舍1.2万平方米。计划到2010年底生猪出栏量达到3万头,并规划5年内成为集纯种育繁、生猪育肥、产品精深加工、市场网络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生猪生产基地。

    另外,还有由一家房地产商2008年投资兴建的康绿源公司,一下子建起了蔬菜、葡萄和食用菌3个基地,总投资达9000多万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直接安排当地就业500多人,间接带动从业农民5000多人。

    记者发现,企业“下乡”,不仅是一个新的经济转型,还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关键的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还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风险。通过流转土地,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收入,还能进城或在企业打工。另一部分农民还能经商办企业。即使依然在农村搞种植养殖的农民,在新技术、新品种、新管理和新信息等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思想认识也有了很高的提升。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9/15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