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农民普享“一站式”公共服务阳光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25  互联网

    ■■本报记者杨志华

    今年8月20日,对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南见村的金莫栓父子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结婚40年的老两口金莫栓、郎咩岩旺和结婚20年的小两口金岩旺、线小品,在这一天一起补办了结婚证。近日,记者来到金莫栓家,这位傣族老人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前办个结婚证要跑很远的路、办很多手续、费很多时间,太麻烦,所以结婚后一直没有办。现在好了,到镇农民服务站,照个像、填个表、盖个章就完事,很方便!”类似金莫栓父子同补结婚证的故事,在遮放镇农民服务站还有很多。

    遮放镇只是云南省开展农民服务站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云南省委组织部统计,从2009年10月全省开展农民服务站建设至今,乡镇农民服务站已建成1308个,完成94.6%;村级农民服务点建成11453个,完成86.7%。乡、村两级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2457.367万元,乡村组三级代办员11.2413万人。

    “农村更需要服务大厅,农民更需要一站式服务”

    素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山高路远、民族众多、国境漫长,加之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出行的成本和办事难度。

    云南省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全省各乡镇开展农民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解决一些地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2009年10月,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服务站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按照“党委领导、部门协同、信息先导、服务到家”的思路,在全省乡镇开展农民服务站建设,上下联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民情信息分析机制,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流动式服务。用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乡村两级的公共服务体系。

    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陈绍波解释说,农民服务站主要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一方面负责向农民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农科信息、素质培训、技术推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指导、计生民政、文化娱乐、法律援助、信访接待、扶贫济困、证照办理等各类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提供金融信贷、产品营销、土地流转等市场化服务。

    通知下发后,云南省各地市州迅速行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民服务站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县(市、区)委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每个乡镇党委都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担任农民服务站负责人。各地第一时间成立以县委组织部牵头、各涉农部门参与的农民服务站建设协调小组,全力以赴推进工作。

    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惠民工程”在全省推开。

    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

    “我们舍掉了每年20万元租金,给农民建了一个高标准的服务站!”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营上镇政府所属的这个临街商铺地处繁华地段,交通便利,每年租金20万元。为了方便农民办事,镇党委政府毅然决定,把商铺改建成服务站,并先后投入近30万元进行装修,购置了办公用具。记者看到,这个350多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宽敞明亮,9个服务窗口办事指南、电脑桌椅整齐统一,服务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群众的咨询。

    德宏州打破原有的乡镇“七所八站”职能条块分割和分散办公形式,整合服务资源,实行联合办公。在乡镇建立农民服务站,把农业、民政、计生、卫生、司法、科技与残联等服务整合为“一站式”服务窗口,让职能站所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服务群众。在村设立农民服务点,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禁毒防艾工作队驻村员作用。同时,结合领导挂乡包村、干部挂村包组等工作的开展,成立以挂乡包村的领导为组长,挂村包组的干部为副组长、各职能单位干部职工为成员的流动服务队,定期上门服务。各县市把农民服务站建设与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想方设法解决农民服务站的办公场地问题。

    在楚雄,针对当地经济相对滞后,乡镇和村级办公经费紧张、村级办公条件落后的情况,各乡镇普遍采取整合利用乡镇、村现有办公、活动场地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农民服务站建设办公场所、购置办公设施和服务用具,为推进农民服务站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

    “以前住院报销要跑合管办、财政所好几个部门,有时还找不到人。现在好了,到农民服务站就能办完所有的事,方便多了。”在宣威市热水镇农民服务站大厅,刚办理好合作医疗报销的赵鑫高兴地说。

    宣威市山区多,农民进城办事成本很高。宣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窦华平告诉记者,市里采取财政投入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等办法,投入736万元高标准建成农民服务站386个,把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服务职能站所的民政、财税、计生、林业等部门的27个审批事项、42个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农民服务站,实行服务事项、责任岗位、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承诺期限、收费标准、监督机制和代理人员“八公开”。按照“一窗受理、全程服务”工作模式,为群众办理证照和行政审批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部分农民服务站还配备远程教育播放设备,购买科技书籍,征订党报党刊等,让群众在办事时接受政策、法规、技术等服务。每个服务站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培训数据库,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劳动职业技能等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中介机构联系,为农民就业提供就业、维权等服务。农民服务站还设立病虫害诊治、农技推广等服务窗口,引入供销合作社在农民服务站开办农资配送业务和技术指导,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这是贴在宣威市海岱镇农民服务站墙上的承诺。海岱镇党委书记刘国文介绍,该镇服务站采取窗口人员AB角制,A角必须准时满员到岗,若有事有病必须请假,由B角代其办理相关业务。在办理过程中,要做到咨询一纸写清、表格一道发清、材料一遍收清、内容一次申请、费用一口结清。

    在做好为民服务的同时,农民服务站还注意收集民情信息。云南省各地乡镇农民服务站、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党组织、党员活动中心户、民情联络员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及时了解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定期汇总到乡镇农民服务站,重大问题,第一时间上报。许多乡镇都实行了“领导挂村、干部包组”的一线工作法,党员干部下沉村寨开展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反映民情民意、解决基层困难,当好农村政策宣传员、产业发展信息员、党建工作指导员、村民事务代办员,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解决。各乡镇依托司法站(所)和驻村民警,坚持把“大接访、大下访”活动与拓展农民服务站(点)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村情民意,乡村联解”、“流动调解庭”等工作,认真登记好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并及时给予处理和答复,乡镇干部能较全面地掌握群众的真实意愿,及时掌握一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

    ”

    按照云南省的统一部署,在乡镇建立农民服务站的同时,在村组实行代办制度,建立代办点,指定专人作为民事代办员,为路途遥远、行动不便的群众到乡镇农民服务站代办服务。

    “以前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记者在马龙县马过河镇马过河社区(村)采访,社区党总支书记余万发说。马过河社区顾名思义,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马帮过河的地方,由16个居民小组(自然村)组成,65%是山区,居住分散,最远的自然村距村委会有9公里。今年初社区成立了农民服务代办点,镇包村领导牵头,驻村干部及村“两委”成员组成办事机构,设立了土管员、农科员、计生员、调解员等“八大员”组成的代办室,由党总支书记负总责为A角,主任、副主任、“八大员”之一共三人为B角的代办员岗位工作制,公示了代办项目及代办程序,将每周一设定为“代办员”到镇农民服务站集中代办日。他们还将代办点延伸到各居民小组,由小组长或党支部书记负责,主要收集群众意见及群众需办事项,收集整理后在每周五上报到代办点进行集中处理。属于居委会能办理的当场办理,属于镇农民服务站办理的,由代办员星期一到镇农民服务站代为办理。

    对群众办理事项,马过河社区代办员们严格履行不推诿、不拖延、不收费、不吃请的“四不”要求,同时做到为群众办事“三声”接待,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每名代办员还配备了“待办事项落实卡”,“代办员”将事情办妥之后,群众可以针对办事的满意程度在“落实卡”上签字或是按手印,并提供意见建议。

    像马过河一样,上千个代办点遍布在云南的村村寨寨,成千上万的代办员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万家灯火中。

    “对接无缝隙监督全过程农民全满意”

    农民服务站建立后,乡镇一级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云南省各地采取了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办法,县级为民(便民)服务中心鼎力支持乡镇农民服务站建设,主动派出工作小组指导协调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办理乡镇农民服务站转至县级为民(便民)服务中心的具体事务。

    昆明市按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要求,一方面完善联动服务机制。实行横向协调与纵向协作并举,横向加强窗口合作协办,做到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纵向推进层级联动,在各级中心(站)设立代办员,实行接力服务、全程代办,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立体联办。另一方面,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按照“部门共建、资源共享,规模适度、节约便民”原则,立足现有场地和办公条件,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建设投入最小化、服务成果最大化。

    在开展农民服务站各项便民服务工作中,云南省各乡镇积极推行“阳光作业法”,向社会公开农民服务站点、流动服务队的工作职责、联系电话,工作流程、办结时限,设置意见箱、意见簿,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窗口服务人员和流动服务队员实现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在富源县大河镇农民服务站,记者看到,进驻的13个部门作业流程图全部上墙,“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服务程序、公开申请条件、公开申报材料、公开办结时间、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收费依据”的承诺赫然纸上。不仅如此,大河镇还要求17个村级代办室全程公开,做到“六个一”,即:一块为民服务代办室门牌,一块服务项目公示牌、一块代办员、代办助理员服务时间和联系方式牌、一张村干部工作职责好联系方式表、一张村级代办员工作职责表、一本代办、咨询、服务登记簿。

    “农民高兴不高兴、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拥护不拥护,永远是衡量我们服务站(点)工作最重要的标准!”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崔茂虎说。

    时间过半,成效初现。开展农民服务站(点)建设一年来,云南省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0余万次,为群众办实事40余万件,接受群众来访、咨询110余万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70余万件,已办结67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6.50%。农民服务站(点)被称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5/15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