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秀龙朱先春冯克文洪英
在我国粮食生产创造“七连增”奇迹的伟大实践中,各个粮食主产省功不可没,“中原粮仓”、“北大仓”等名号标注了它们在中国粮食生产版图上的功劳和荣耀。与之相比,江西省虽在全国粮食产量排名第11位,但仍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西以约占全国1.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水稻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位,是现有6个粮源净调出省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地向省外调出粮源的仅有的2个省份之一,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年外调优质商品粮保持在100亿斤以上。
即使在今年面对持续低温阴雨和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江西上下齐心,秉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确保江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减少”,各级农业部门不懈努力,通过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稻损失旱粮补,创造了农业救灾的奇迹,粮食总产连续第三年保持390亿斤以上,实现了大灾之年仍获丰收。
究竟是怎样的内在机制驱动着江西粮食生产不断进步?日前,当记者走入这个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小省,发现上到省委省政府、各级农业部门,下到以务农为生的“江西老俵”,对于种粮有一种执着的情感,对于增产更有一种饱含创新意识的务实追求。
高产创建:构筑大面积平衡增产新平台
“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最要紧的是农民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技术措施。对粮食生产,要坚定不移地抓,毫不放松地抓,攻坚克难地抓。”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精炼地概括了江西抓粮食生产的战略思路。
江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发展粮油生产条件十分优越。由赣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鄱阳湖平原,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毛惠忠介绍说,对于抓粮食生产,农业厅内部也曾有过动摇和争议。直到2004年,江西从资源禀赋、粮食生产与农民就业增收的关系、粮食生产技术、市场消费等方面进行一一梳理,摒弃了“种粮比较效益低,只有压低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才能让农民致富”的错误观念,重新树立了水稻才是江西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所在,要把粮食生产当作富民产业来抓。
“努力扩大单改双,确保粮田不抛荒”,同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相呼应,江西自主出台的举措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和奖励力度,毫无例外地对准稳粮增粮的终极目标,重新激发了“江西老俵”的种粮积极性,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每年都在稳定扩大。仅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新干县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已经从2003年的64.7万亩扩大到今年的85.5万亩,基本上消除撂荒现象,实现应种尽种,连河滩、湖田都种上了水稻。
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不愁农民不种粮;然而,要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切实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让粮食生产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来提高单产水平和稻谷质量。
江西粮食生产2004年起进入重振期,总产连年超历史,从2003年的289亿斤提高到2009年的400亿斤,累计增产442亿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忠平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他认为,头几年主要靠国家政策的拉动,全省上下努力恢复、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而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力度不减并继续扩大的基础上,全省展开农业部部署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高产创建当记头功”。
提起高产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吉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曾繁富深有感触,不仅因为吉安早在2007年就出现了高产创建活动的萌芽——“万亩示范片”;更因为高产创建搭起的增产技术集成平台,全面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水平,辐射带动了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
“过去示范田也在搞,对比试验也做过,但几十里路上就那么一小块田,牌子一竖就没人管了,农民看不懂试验,看不到效果,示范效应无从谈起。”曾繁富介绍说,为了改变这种有形式没效果的“示范”,2007年吉安市选中两个县摸索建设万亩示范片。
吉安市的高产创建分为三个层次:百亩核心实验区,千亩核心攻关区,万亩核心示范区。百亩实验区开展技术和品种的试验和展示,包括免耕栽培试验,精确栽培试验,旱育保姆育秧试验,配方肥肥效试验,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防与不防试验,机插与抛秧对比试验,机插秧密度试验,早晚稻品种试验等等。做到有技术方案、有观察记载、有分析总结。千亩攻关区开展技术集成创高产攻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将现有节本省工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集中优化组合,制定出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万亩示范区则进行技术集成的大面积示范,落实技术人员定点包田责任制,不定期地对示范片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在良种片区,几十个品种的稻谷名字都写在牌子上面,哪个品种长势好,哪个品种产量高,农民只要到田头一看就知道;在植保片区,害虫预防与不预防稻子长势情况,早防与晚防稻子长势情况,农民一看就明白防病灭虫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土肥片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肥种植技术、稻草秸秆还田技术,一一展现在农民眼中,看了就能学会。
“我们做示范片绝不是为了做秀,为了方便农民参观,我们要求示范片尽量安排在交通方便的田块,田垄上还要用水泥搭起参观平台。”曾繁富说,“就是要直接向农民展示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让农民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弄明白、学得会。”
如今,吉安市24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总面积达到了近26万亩,示范总农户达到近5.6万户,13个水稻主导品种和15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经过专家测产验收,吉安市今年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双季稻比上年当地平均产量亩增产245.92公斤,增幅为48.14%。
“高产创建,简单地说就是把推广的技术集成起来示范,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集中使用。过去种田讲究‘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如今,农民种田都要看示范片里的示范户,要把他们打造成种粮农民中的‘尖子运动员’,带动全体农民增产增收。”张忠平说,目前全省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200余万亩,占全省可耕稻田的15%左右。按照每亩单产增收100斤计算,仅高产创建示范田就增收2亿斤;而由高产创建示范田辐射到的农田,也成为了增产主力军。
农技改革:激活公益性农技服务新体系
提起今年江西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张忠平感触颇深:“1982年唱凯堤王家渡堤段决口,华溪、唱凯、罗针、罗湖、云山五个受灾乡镇的7.3万亩晚稻只栽了4万多亩,亩产仅150公斤,当地农民吃救济粮吃到了第二年的早稻成熟。而今年几个受灾乡镇的13万多亩农田全部完成栽插,亩产还能达到550公斤,救济粮仅吃到晚稻收获。”
今年夏天,江西全省降雨频次高,雨量大,“赣信抚修饶”五大河流同时发大水,是该省有水文记录以来的首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64.84万亩,对全年粮食生产构成全方位冲击。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全省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却快速有序推进。
省农业厅迅速对汛情进行研判,第一时间编制出农业灾后重建规划方案。围绕省里提出的“确保80万亩、力争100万亩”二晚扩种目标,在落实面积的同时,通过采取向重点地区免费供种、组织重灾区借田育秧、调配农机跨区翻耕等针对性措施,强调“秋粮不到手、管理不放松”,确保二晚扩种能“种得下、管得好、收得上”。
而这一系列救灾措施落实到农户,直至最后全省晚稻喜获丰收,则要归功于全省粮油、农技、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六大推广体系队伍的协同作战。南昌县泾口乡东岗村种粮大户夏有礼清楚地记得,洪水退后种子站送来了免费稻种,植保站配送了化肥和农药,农机站机耕队到他家免费翻耕、机插,防虫打药也都有当地的农技干部指导。
“与过去相比,现在这支农技推广队伍灾情到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江西搞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南昌县农业局局长喻峰俊对此深有体会。
“为了重新激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让农技人员在科技增粮中真正起到人才支撑作用,在财政紧张、编制紧张、机构控制从严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省种子管理局、省植保局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省农技推广总站所有人员进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省土肥站独立并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仅今年农业厅就筹措资金3.6亿元,用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和农技人员经费保障。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际上是壮大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力量。”张忠平说。
通过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服务彻底分离,强化财政保障,江西建立起了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今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在九江市的召开,证明了基层农技推广改革的“江西模式”受到了农业部和其他省市农业部门的充分认可。
这支解决了后顾之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农技队伍在测土配方施肥、“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粮食高产创建等技术服务活动中充分展示了科技对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效用。不仅如此,农技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同时得到激发,开始在新体系中摸索全新有效的工作模式。
“江西地处多种害虫南迁北返的通道上,是病虫害的常发区和重发区,即使是一般严重的年份,如不防治或防治不好,因病虫害造成的减产率都会达到15~20%,也就是说400亿斤粮食要损失掉80亿~100亿斤。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省植保局局长舒畅跟记者谈起了改革前后的变化:“过去虽然每个乡镇都有植保员,但都被调去搞计划生育、森林防火等等,病虫害防治一直不受重视。通过改革,植保员全心全意做起植保工作,防治的效率和效益也明显提高,病虫害造成的减产一般维持在5%,重发期也不过7%,成为江西粮食连年丰收的重要基础。”
“而且,有了人员和经费的保障,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基层病虫害防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舒畅介绍说,农业厅拿出2000万元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行动,大力扶持基层专业化防治合作组织。为他们免费提供大型的喷雾器等装备,同时进行免费培训,将其打造成“管理制度化、人员专业化、技术标准化、作业规范化、服务市场化”的基层防治队伍,实现由农民自己打药转变为专业人员打药,由农户分散防治转变为统一防治,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普及和完善仍然需要时间。曾繁富就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他认为,现在的高产创建万亩示范还有创新的空间。示范片毕竟是固定的而不是流动的,现场会和观摩会的参观人数也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效应的到达范围。吉安这个全省最早推行高产创建的地方,今年又开始探索高产创建示范户的模式。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村选择一户作为示范户,田块要在村口,便于观摩;固定一个农技员与他对接,从品种、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怎么种水稻,如何夺高产。曾繁富坦承:目前全县农技员一共就900多个,农技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也需要培训和提高,第一年只选择了1000余户进行试验。
“我们对1238户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进行了测产,结果平均单产同比大幅增长,且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实践证明示范户是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成果广泛传播、突破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如果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到位了,农技员的人数和素质上去了,示范户就可以落实到每一个自然村。县里来抓示范片,乡里来抓示范户,这样的示范效果将会更好。”曾繁富说。
深度挖潜:打造稳产增收新机制
面临城市化对“耕地面积红线”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七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压力有增无减。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不遗余力地向粮食生产倾斜。毛惠忠介绍说:“目前省里把粮食生产作为市、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最大指标,占到全部指标的20%;今年对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施田间整治工程,农业部门工程资金就达到7个亿,现代农业开发投入2个亿,百亿斤粮食生产工程投入1个亿。加上植保、土肥、农机、技术推广、种子各方面的投入,项目资金总量超过10个亿。如此巨大的投入力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对于江西这样一个财政小省来说,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除了强力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江西农业部门开始将目光投向尚未完全挖掘的能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动力资源,以期形成粮食稳产增产的长效机制。
“耕地质量是单产提高的保障,近年来我们一直以发放补贴、免费提供种子等措施鼓励农民种植绿肥紫云英,在达到节本增效的同时提高地力,目前已经从2003年的450万亩增加到了今年的980万亩。”省土肥站副站长邵华说,“此外,每年我们都要协同国土资源部门对新增耕地进行把关,从土地开发费用里拿出专项资金,通过种植绿肥的方法对补充耕地进行培肥,提高新增耕地的地力。”
“我们江西的中低产田比重较高,约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增加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省粮油作物局局长刘宝林介绍说,在今后五年里江西将以县为单元,集合项目、集中资金、整片推进,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采取完善排灌系统等工程措施和施用有机肥料等农艺措施,加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高产出”,到2015年建设标准粮田1000万亩。
此外,江西省水稻单产水平偏低,2009年水稻单产372公斤/亩,与条件类似的湖南省相比,单产相差50多公斤。刘宝林说:“根据农业部的要求,我们将深入推进高产创建,以万亩为基本单元,县乡整建制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较低的单产现状反而成为了江西粮食增产的潜力点和突破口。”
南昌县泾口乡小莲村种粮大户姜小宝每年都能拿到每亩32元的双季稻大户补贴。这是江西省农业部门为了鼓励种植大户,在全国率先开始实行的补贴政策。“就是要让种粮的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刘宝林介绍说,“至于每亩141元的国家补贴,是出租户拿这笔钱,降低租金;还是承包户拿这笔钱,租金提高,我们让农民自己去决定。但是,这每亩32元的大户补贴是实实在在直接补到大户手里。种的越多,就补的越多。”
“之前每户3亩田,一家人都拴在家里,再高的产量也难以致富。现在,我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先减少3亩田,再减少5亩田,稳固千亩以上的大户,重点发展百亩左右的大户,把耕地转移到大户手里,其他人该打工打工,该养老养老。”刘宝林说,只有适度规模,良种良法才能推开,机械化才能逐步实现,可以说减少种田农民也是为了富裕农民。
姜小宝在小莲村成立了23个社员参加的种植合作社,流转承包耕地600多亩。“男的出去打工,女的在我们合作社种田。化肥、农药集中采购,成本降低了;统一机插,用工成本减少了;打药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完成,速度快,安全性高,比以前自己打药成本低很多。除了按土地入股的分红,在合作社打工的还能拿到工资。”
喻峰俊补充说:“只要合作社达到了规范管理的要求,有办公地点,开了账户,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我们就奖励合作社1万块钱。另外,还实施了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良田建设工程,配套完善他们的田间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江西的粮食调出经历了由稻谷到稻米的转变,粮食产业创造的产值大大提升。这得益于我们做强做大粮食加工主体,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毛惠忠说。
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中国稻米加工强县新干县农业局局长刘敬标告诉记者,以前粮食一丰收,农民卖粮难,粮价还下跌,很容易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现在,包括金佳谷物在内的1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新干的绿色食品加工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购粮订单,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由于江西稻米质量较好,经过企业的精深加工,除了品牌大米打响全国市场,发芽糙米、留胚米、蒸谷米、高纯度米蛋白等附加产品的开发也大大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值,企业相应提高了原粮的收购价,种粮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据刘敬标介绍,仅金佳谷物一家,就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新干也由于集结了大型加工企业,收购价比其他地方高4~5元/百斤,附近几个县市的稻米也向新干涌入,使其逐渐成为赣中地区粮价的风向标。
张忠平说:“我们要用5年的时间发展5个年加工100万吨大米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培育20个年加工20万吨大米以上的中型加工企业,重点打造2~3个大米企业品牌,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5%。届时,400亿斤粮食就不只是400亿元的产值了,其中100多亿斤将用来进行深加工,可使每年粮食产业的产值上升到1000亿元。”
从强农政策的拉动到高产创建的推进,从农技服务体系的重建到种粮大户、合作社的涌现,从中低产田的挖潜到龙头企业的增值,一路行来,记者耳闻目睹了江西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惠农力度越来越强大,政策措施越来越精准,支撑体系越来越完善,增产机制越来越深化,见证了粮食持续增长的又一个成功样本。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市场形势多变、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江西上下创造性的努力,让记者看到了又一个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