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个转变”添活力
作为全国蚕茧生产大省,四川经过三年徘徊以后,2010年蚕业生产喜获丰收。全省新增桑园10万亩,达到180万亩;养蚕农户户均增收680元。以桑园土地资源开发、蚕桑生物资源开发、蚕桑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成效显著,为稳定蚕业基础,增加蚕农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新的亮点。四川蚕桑产业正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户营规模由零星向成片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养蚕向立体开发转变的态势,为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川省突出蚕桑产业的特色,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发展,按照“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培育蚕桑专业大户,以亮点和示范片引导农民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带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做强特色产业基地。
四川省以前主要在田边、地埂、房前屋后栽植“四边桑”,养的是箔箔蚕,卖的是兜兜茧,卖茧收入只能贴补点家用,养蚕规模很小。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行“分户栽桑、分户管桑、集中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农民种地、业主养蚕”,“亲朋乡邻无偿流转”等多种桑园流转方式,培育蚕桑业主大户,实现桑园、技术、资金、劳力等蚕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蚕集约化水平。
近年来四川省拓宽了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了亩桑效益,增加了蚕农收入,稳定了桑园面积。通过桑枝食用菌、桑葚酒、桑葚醋、桑葚饮料的开发,拓展蚕桑蚕业的发展空间。通过蚕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拓展了蚕桑发展的领域。 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