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3-26  互联网

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 施纯志

  古诗中的杨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确立了杨柳意象的原型。在《诗经》时代,心灵敏锐的诗人,已感受到杨柳柔条依依的形象,与人类的离愁别绪有著某种奇妙的对应关系。正如孔子一句“岁寒而不凋”的赞叹,使气节坚贞成了松柏意象的基本內涵,《采薇》作者一声咏叹,使离愁别恨成为杨柳意象的最基本意蕴。

  不过,汉魏之际,诗人似乎对杨柳视而不见,在他们慷慨悲涼的诗篇中,杨柳意象几乎失踪,倒是桃、李、桑、榆等植物时常现身。这是否因为杨柳的柔弱之姿难以承载汉魏诗人的悲壮襟怀?

  晋宋诗人在观赏春天景色时,偶尔瞥见了杨柳,顺手把它拿进诗歌里。简文帝诗云:“杨柳乱成丝,折攀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陶渊明诗云:“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谢灵运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但这些诗篇中,柳树只是春天的缀饰,沒有特别意蕴,与《采薇》中的杨柳意象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以绮丽浮华著称的齐、梁、陈三朝,杨柳顿时成了贵族诗人的宠儿,唱给它的赞歌,大量涌现,还诞生了名为《折杨柳》的乐府曲牌,杨柳在歌诗中的地位扶搖直上。梁元帝《咏阳云楼簷柳》,可能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专写杨柳的咏物诗:“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枝边通粉色,叶里映红巾。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拂簷应有意,偏宜桃李人。”对杨柳作如此细致的描绘,前所未有。就在这一时期,杨柳意象被赋予新內涵,成为情色的象征:“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不见佳人来,徒劳心断绝。”在这些诗句里,杨柳染上油腻的脂粉,饱含蠢动的情欲。诗人见到杨柳,只是想起梦中情人。南朝有一首民歌讽刺花天酒地的宮廷及文武百官:“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煮酒。”可见此时杨柳意象已与《诗经》时代大相径庭。

  唐宋两朝,我国诗歌迎来黃金时代,杨柳意象也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內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柳眼春相继”——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风御柳斜”——柔条轻拂,那是春风送暖;“春尽絮飞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别人间。多情的诗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个春天的历程。在众多树木中,诗人只选中杨柳,捧为春天使者。

  然而杨柳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柳者,留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一滥觞于《诗经》的杨柳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终于定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新叶,传递著知心好友的惜别之意。“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陌头柳色,勾起闺中少妇的盼夫之情。亲友折柳送别:“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又折柳盼归:“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发端于南朝诗歌中的杨柳意象的另一层涵意,也在唐诗宋词中定型。“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心絮,吹向郎边去。”这里的柳树代表着恋爱中的女性,柳絮则是她的缠绵情意。在“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纵使柔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以及“疏狂闲忆少年时,问花访柳夜不归”里头,柳成为妓女的代名词。后来的成语“寻花问柳”,正是取意于此。

  元明清三代的咏柳诗词,比如清朝神韵派诗人王士祯《秋柳》“只今憔悴无烟痕”及“眺尽平芜欲化烟”等句,确实很能传达柳树的神韵,却再也沒能给杨柳意象注入新內涵。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6/15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