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新:执礼守信和睦乡邻
□□ 梅文/文庄颍/图
有舍有得。如果说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那么安徽省阜阳市农民葛浩新就是具备这种大智慧的人。他在依法流转承包农民土地十余年的过程中,始终把守信、包容、不怕吃亏立为自己处世与做人的原则,在与农民发生一次次利益冲突时,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乡邻和睦织就了一张安全网。
帮农民把钱袋子鼓起来
自小家里穷,16岁以前都没有吃过饱饭,1.76米的身高,体重最轻时只有40多公斤……这些记忆,对于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的葛浩新来说,永远是心中一块难忘的痛。
26年前,葛浩新从安徽阜阳农校毕业成为了柴胡农场的一名技术员。参加工作伊始,他就把“多捣鼓”作为了自己事业起帆的基点,下决心要靠科研帮助农民增收。1987年,葛浩新陪夫人去南京农科院购买辣椒苗。进到实验室一番观察后,平时话不多的葛浩新却成了“话痨”,不时地左问右打听。回到阜阳,他立刻开始了“偷艺”转化。1988年,葛浩新培育成功更适合当地温棚种植的辣椒苗,次年在阜阳地区全面推广,一下子就将农民种植特色作物的成本降了下来。葛浩新也因此被调到阜阳地区农科所开展工作。“那时候为了推广新技术,我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11点回家,就希望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快点儿帮助农民把钱袋子鼓起来。”葛浩新如是说。
从在机关里当技术员,到下田成为种粮大户,葛浩新都把为农民辅导农技讲座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不考虑是否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尤其近三年,他先后无偿培训农民1000多人,带动周边4个乡镇、3万多农民建立了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使粮食单产平均每亩提高了17%左右。
农民较真“理”和“礼”
1997年,葛浩新在一次下田科研途中,发现路边的农田撂荒严重,觉得心痛,萌发了下田种粮的想法。回家跟家里人一说,反对声高度一致,大家都觉得已是干部、技术员的他,怎能再回头去当“泥腿子”呢?见此情景,认准了就喜欢一条道走到黑的葛浩新,开始用家里曾经遭遇的穷苦说服父母,以“民以食为天”的国情道理游说妻子。最终,他得到了支持,并用全家的积蓄承包土地。
2000年,葛浩新遇到了最艰难的创业坎坷,承包的大片洼地十年九涝。春节前还长得像马鬃一样的小麦,春节一过根就沤坏了,生长没了后劲。一亩亩看上去能有千斤长相的麦地,最后能收300斤就算不错了。“从那一年起,我才发现撂荒并不全是农民的错,而是种地根本不划算。不过我不相信政府会不管这事儿,它肯定得有解决的办法。”葛浩新说。然而就在此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多重原因,部分农民只看到了葛浩新之前挣钱的一面,不考虑他是否遇到了创业瓶颈,开始单方面变更约定,要求增加土地承包租金。
一时间,葛浩新开始了苦恼的思索:按合约,打官司,自己肯定赢,可赢了又当如何?跟农民打交道,许多事情合法未必合情。再说父亲从小教育自己:“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农民根据市场行情,想多收点土地承包租金是正常的想法,又何必跟他们针锋相对呢?想通了,葛浩新忍下自己的亏空,决定尽可能顺着农民的要求办。对于少数违约反悔在前却狮子大张口的强拧农民,葛浩新采取带着烟、提着酒走门串户以礼达情的方法予以沟通。如此一来,大多数农民都不好意思了,纷纷跟葛浩新商量着如何相互帮衬。
哪怕吃亏也不能丢信义
从农技干部转身回归农民,葛浩新始终坚守:宁可倾家荡产自己吃亏,也尽量让农民心里舒坦。2000年至2007年,他在遭遇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仍坚持始终不亏欠农民。
葛浩新的言行感动了许多人。老村长见他既执著又仗义,而且礼贤下士,是农村所需要的农技干部和人才,就主动拿出了存折支持他。头两年,老村长的老伴儿还同意借钱,但后来见葛浩新年年亏损,就以离婚要挟老村长。无奈之下,老村长出外打工,以自己的信誉担保借款给葛浩新。另一位63岁的韩少臣老人,也动员有担保资格的亲友为葛浩新担保贷款。“那几年是真难啊!不过人心换人心,你舍出去了,你也能再得到。”葛浩新说。
2007年以来,还清欠款的葛浩新投入资金平整洼地,兴修水渠,种粮效益逐年提升。一些看好种粮营生的人,纷纷拜他为师规模种植。对此,葛浩新笑着说:“当年捧着老人们送来的救急钱,我就觉得黄土地都应该种出金子来。现在有这么多人愿意种粮,这是好事,毕竟粮安天下。我能做到的,就是我妈教的一句老话:老猫枕着屋脊睡,一辈传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