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持续稳定增收空间在哪里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3-29  互联网

持续稳定增收空间在哪里 ——山东聊城农户经营样本解析

  □□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在全国粮食生产“七连增”和农民增收“七连快”基础上,如何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如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3月上旬,记者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乡村,选择了粮农、菜农、养殖户、农民工等“四个农户”,进行了样本调查。

  粮农:有了规模,种粮才有效益

  “去年,小麦平均亩产1150斤、玉米1380斤,260亩地纯收入大约20万元。”在聊城市茌平县冯官屯镇前赵村,种粮大户逯金亮颇显得意地说,对种粮来说,这个收入是比较高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二是规模经营。

  逯金亮介绍,2008年初听说国家鼓励规模种粮,镇上对百亩以上农户每亩奖励100元,村里牵头办流转手续。他觉得,包地比干建筑强,就拿出积蓄,以每亩225公斤小麦价格,签了45份合同,流转了260亩土地。

  更让他高兴的是国家政策:“去年的补贴项目,涵盖了从良种到收购的整个粮食生产过程。我买了旋耕犁、联合收割机、宽幅精播机和拖拉机,价值40多万元,国家补了10多万元,我只拿了30多万元。”

  他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农资、化肥、工钱、承包费等直接成本1400元,扣除银行利息、机械折旧、水利等成本,亩产1000公斤,利润约为500元。

  逯金亮有个念头:耕种1000亩地,争取当“粮王”。前一阵子,他与村“两委”协商再流转一些地,一些村民也愿意把地交给他。“我觉得,有了规模,好用机械,好搞水利,再加上科技,亩产再能提高10%。有了规模,种粮才有效益。”

  搞规模经营,逯金亮也面临一些难题:他已经投入了70多万元,因为种粮没有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贷款;他打算再买台拖拉机,修修机井,买些农资,但他没钱了;再说,也不敢再多投,因为与农户订的是5年合同,双方对太长时间的事,心里都没底。

  菜农:“协会+市场+技术”就有好效益

  “这几年种菜效益不错,原因有三个:一是有协会帮助;二是建了市场;三是技术高了。”临清市刘垓子镇九圣庙村邢文秀说,“九圣庙村种韭菜有20多年了,那时候是自种自销,村里没市场,只能驮着篓子赶集卖。白天割韭菜,夜里跑到城里集市抢摊位,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钱。”

  邢文秀介绍,2004年村里成立了130户参加的韭菜协会,投资20万元,建起了韭菜专业批发市场;协会组织到寿光参观了反季节韭菜种植技术;协会对韭菜品种进行换代,统一购进零残留的农药,把住了施药关;对会员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购料、统一销售。2005年,九圣庙韭菜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验收,注册了“圣韭”牌商标。他的韭菜种植面积从7分也扩大成了7亩。

  “每到韭菜大量上市时节,协会只要打打电话,外地客商带着货车,立马就到。”邢文秀对协会大加赞赏,“下午两点半,韭菜市场上就停满了收购的货车,6点前全部交易完。而且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省心!”

  “这个市场,每年外销韭菜可达2000万斤!”邢文秀说,全村1000亩地,种植韭菜达800多亩;在九圣庙村周边,有20多个村种起了韭菜,面积有3000亩。生产有保证,销售不用愁,增加了种菜信心。2007年,他又承包了3亩地,韭菜面积达到了10亩。

  “韭菜一年收三茬,每亩地一茬能产3000多斤,三茬近一万斤,一亩就挣一万块。加上套种的西瓜、棉花和菜花,一亩能收入一万六!”邢文秀说,韭菜套种西瓜、棉花和菜花,是他多年摸索成功的“三种三收”立体种植模式。

  养猪户:盼望国家加大养殖科技投入

  “去年,养猪纯收入约120万元。”东昌府区华苑畜牧公司总经理张高丞介绍,“经过更衣、换鞋、照紫外线、过消毒池4道程序,才能进入养殖区。”

  张高丞认为:“降低饲养成本,是提高养殖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根本措施。”他用米糠、麸皮等替代部分玉米,可降低一点成本;为保证饲料能量,他与中国农大搞出了混合饲料,成本降了5%,每头猪成本减了30元。

  “农民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确实如此。”张高丞介绍,“一旦染病,就会成批地损失,这是养猪的一大难题。”目前,他投资100多万元,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联合,建立了聊城市猪疫病防控工程中心。

  在养殖区总控室,张高丞打开闭路电视,21个通道展示着21个圈舍图像。他双击第10通道,“产房3”字样清晰可见,只见一群刚出生的小白猪,从保温箱里跑出来挤向猪妈妈吃奶,场面很逗人。

  2009年,在政府扶持下,他投入120多万元对猪场进行了高标准改扩建,从英国引进了现代化的养猪管理系统,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完善了监测化验、人工授精等管理系统。

  张高丞与中国农大合作承担了国家、省、市多项科技项目,研究掌握了“优质种猪基因遗传与种猪选育”等10项技术。张高丞急切地表示,“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我们养猪户非常盼望国家能加大对养殖的科技投入。有了科技,养猪才有保证,才能稳定市场。”

  农民工:从打工仔到小老板

  “它叫‘USB3.0’,也叫‘电脑3C端子’,是我二弟从日本带回来的。以前全部依靠进口,现在我们能做了。”东阿鸿泰精密组件公司总经理张树峰指着一条金黄色带卡孔的金属条介绍。

  鸿泰公司是由东阿县陈集乡张汉吴村的张树峰、张树起、张胜利三兄弟创办的。他们三兄弟和多数农村年轻人一样,曾经外出打工。

  老大张树峰边打工边自学,完成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他把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套路摸了个一清二楚,看到了市场潜力,决心回家干。县工业园给他划批了土地,联系了有实力的投资人,解决了企业起步的资金难题。

  张树峰一边筹建企业,一边让二弟走进学校,学了精密铸造专业课程,回来后挑起了技术大梁,现在已是公司高级工程师和技术总管。后来,张树峰又把在成都打工的三弟叫了回来。

  “别看我们厂子小,技术后盾和一流外资企业是同一个档次的。我们聘请的研发人员都是国内外一流的,专兼职都可,只图所用,不图所有,机制很灵活。”张树峰的话让记者明白了一些奥秘。

  “这种产品,我们H62铜的利用率可达70%,而其他企业相同产品的利用率不到45%。”张树峰拿起一个汽车连接器介绍。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9/15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