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侧记
□□ 本报记者张凤云冯雷
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春意萌动。3月3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各族各界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再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下午两点多,委员们陆续来到大会堂,抓紧会前时间交流探讨:如何巩固“十一五”发展好势头,怎样保证“十二五”良好开局,社会民生领域的新问题如何解决……都是他们关心的话题。
水稻育种专家许雷委员把目光盯在了粮食安全上,他这次带来的提案有四份是有关粮食安全的:“我非常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取得了‘七连增’,但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的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建议从耕地保护、生物育种、科技推广、政策惠农等方面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吴江委员非常关注农村的人才培养:“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有人去推动。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这些项目的落实,比如乡村医生,现在身份还没解决。作为常年在农村为农民服务的一线医务人员,待遇很低,流失很严重。”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委员们认真调研,深刻把握。
杨澜委员非常关注流动青少年的职业教育问题:“很多孩子随着打工的父母留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还未到打工年龄,又没有上高中,在社会上闲着,应该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上职业学校,有一技之长。”
许钦松委员认为,社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考验,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社会下一个30年又好又快发展。
这些凝聚着委员们的智慧和心血的提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政协特色。
此时,在天安门广场四周,也聚集着很多路过或专程赶来见证本次盛会的人。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也正是他们所关心的。
家在甘肃的小吴在北京的一个餐厅打工。她和同伴特意来到广场,看看委员们的风采。她希望“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能更多地关注农民工待遇、权益和技能培训问题。“我喜欢北京,想长期住下去。但现在工资不多,生病了也没有保险。如果能有机会学点有技术含量的技能,就能挣更多的钱,更有尊严地在这个城市里生活。”
来自山东莱州的李老太太在孙子的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金水桥上,使劲踮着脚向大会堂方向张望。李老太太家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儿子承包了200多亩地种小麦。“今年旱情是挺重的,但是有国家帮助,又给补贴,又派专家指导,国家领导还亲自去俺们那儿视察,俺儿子说今年丰收没啥大问题。”
李老太太的话,引来更多有关“三农”的讨论,有关心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关注农民增收的,还有议论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的……从谈话中我们发现,他们相信,国家会重视他们的需求,现在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下午3时,大会正式开幕。贾庆林主席站到麦克风前,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会场上,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开幕会结束后,委员们并未急着离开,仍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