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养殖的热潮逐渐兴起,国内养殖宠物的热潮方兴未艾,然而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宠物的兽医药产品尚不健全。本文着重介绍“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重点研究的抗宠物体内外寄生虫的新药——米尔贝肟。 该药物在世界各地的专利保护将在2010年左右过期,因此在近几年开展关于该药的制剂、配伍、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由于国内还没有关于该药物研究的文献,本人特将国外相关文献翻译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米尔贝肟的发展沿革 米尔贝肟(C31H43NO7)为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于1967年发现,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改良于1986年正式以商品名米尔贝霉素A在日本上市,为当时唯一单一成分可以同时防治犬心丝虫及肠道寄生虫的产品;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批准该药上市,2003年又批准该药与氯芬奴隆的复方药品上市;我国台湾地区在诺华公司的极力争取下于1997年正式上市,商品名为倍脉心。 该药是目前防治犬猫体内外寄生虫的特效药,能特效防治心丝虫,高效防治钩虫、圆虫、鞭虫、蛔虫等体内寄生虫,以及毛囊虫、疥癣、虱、跳蚤等体外寄生虫。
二、作用机制 无脊椎动物(如体内外寄生虫)主要神经传导物质为GABA(γ-氨基丁酸),米尔贝肟进入寄生虫体内会强化GABA的结合力使氯离子持续进入细胞膜内,使膜电位持续超极化状态而中断神经传导,造成寄生虫瘫痪麻痹而死亡;而哺乳类动物体内则仅有少量的GABA存在于中枢神经内,但因米尔贝肟无法通过血脑屏障,所以对哺乳类动物的神经传导并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一般认为血脑屏障通透性较高的牧羊犬也不会产生作用。因此该药较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药品的安全性高,不会引起牧羊犬、喜乐蒂等犬的不良反应。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在口服建议剂量(0.25毫克/千克体重/天)之后2~4小时后可达血中最高浓度;4~8小时脂肪组织可达最高浓度;由此可知米尔贝肟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寄生虫寄生部位,完成杀虫驱虫的效果。其排泄则是由粪便以原形排出,在投药后48小时可排除90%以上;这意味着在完成驱虫后,米尔贝肟残留成分可迅速排出体外,对宠物的生理负担可减至最轻。
四、安全性 米尔贝肟的LD50为建议剂量的2000倍以上;慢性毒性试验确定的无毒性量为3毫克/千克体重/天;繁殖性能试验则以3毫克/千克体重/天的剂量由怀孕连续投药至生产,对实验组米格鲁母幼犬皆无任何影响。 日本三共株式会社连续十天以10倍建议剂量(2.5毫克/千克体重/天)针对感受性最高的牧羊犬(柯利犬)进行实验,再分析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肝功能指数GOT、GPT均无明显变化甚至降低。故可由这些长时间投予高剂量药物后,实验动物的生理性能及实验室数据了解,该药对于其主要排泄器官——肝脏的影响微乎其微;另由其以原形排出体外可知:其体内的生化过程应是属各类代谢途径对生物体影响最小的方式,所以可以认定米尔贝肟是一种相当安全的药品。
五、用法及用量 目前国外推出的米尔贝肟多为口服片剂,针对不同体重的犬猫设计有不同的产品,一般每月喂一片即可达到预防体内外寄生虫的目的。当发现宠物已经感染寄生虫时应以500毫克/千克的杀虫剂量口服,间隔半月再口服一次,以杀死刚孵化出的幼虫,然后按预防用药每月口服一片即可有效防止复发。为防止中毒、过敏等症的出现,最好是按照建议口服剂量(0.25毫克/千克体重/天)连续用药30天后请专业兽医诊断体内外寄生虫数量的变化,(转下页)(接上页)再进行下一步治疗。由于氯芬奴隆具有强效的杀死体外寄生虫及虫卵的作用,常与米尔贝肟配伍或制成复方应用。
六、注意事项 如果幼丝虫寄生数量过多,一次投药量过大,杀死的幼丝虫分解产生内毒素,对宠物健康会有危害,因此建议在兽医指导下用a药。 本品副作用极为少见,如果发现用药后宠物有极度沉郁、厌食、嗜睡、流涎、呕吐、腹泻、癫痫、体虚等中毒症状时,应给予相应治疗。如出现面部肿胀、荨麻疹、挠抓、急性泻、齿龈苍白、昏迷、休克等过敏症状时,应及时救治。
七、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米尔贝肟作为防治宠物体内外寄生虫病的特效药在国外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我国由于受专利保护政策的限制,至今还没有该药物上市。随着国外专利到期的临近,已有一些企业开始关注对米尔贝肟的研究。浙江海正药业已经形成每年150千克米尔贝肟原粉的生产能力,并开始销往专利没有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然而要想作为新兽药在我国上市,其生产成本、制剂类型、配伍、质量标准等问题仍没有解决。因此笔者寄希望于广大兽药企业,望能提前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新机遇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