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市场走势国内抗生素市场出现五大变化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3  互联网


变化之一:
  半合抗头孢类药品
  开始代替原始抗生素制剂
  这几年头孢类抗生素针剂量成倍增长。2001年比2000年头孢唑啉针产量增长22.3%,头孢曲松粉针产量增长81.8%,头孢噻肟粉针增长24.5%,头孢哌酮粉针200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0%。今年一季度这四个品种的增量又呈现大幅增长。
  20世纪90年代,鲁抗医药公司首先解决了头孢C发酵、提炼工艺的技术和7—ACA的生产技术后,国内头孢菌素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价格也大幅度降低,7—ACA已能满足生产其系列头孢菌素产品合成的需要,使头孢类产品的品种和产量亦大幅度增长。品种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12种,粉针产量由1999年的12.6亿支增加到2000年17亿支,2001年增加到19.5亿支,2002年一季度已达6.5亿支,预计2002年头孢类粉针会激增到27亿支。这些头孢类粉针价格已降到8—10元/支,病患者有经济承受能力,又无青霉素针的过敏性和耐药性,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和病患者青睐,因此市场需要量激增,同时也促进了头孢类药品的飞速发展。
  近三年来,口服半合成青霉素飞速增长,尤其以阿莫西林为首。阿莫西林的原料药2001年为3042吨,比2000年增长65.2%;胶囊为77.2亿粒,比2000年增长44.6%;2002年一季度为25.29亿粒;全年预计会超过100亿粒,增长30%,已大大超过头孢氨苄的生产量。究其原因,是7—ADCA和头孢4号的生产技术还不过关,国内生产量不大,生产厂家较少,而价格又高于阿莫西林,厂家的促销工作亦未下功夫。阿莫西林胶囊已成为农村广大市场的主要用药,将替代乙酰螺旋霉素和麦白霉素片。
  值得注意的是青霉素V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青霉素V钾片达3.97亿片,2002年一季度已生产9557万片,全年预计在6亿片。华药的原料药可达350吨,这也将取代其它类的口服抗生素片。
  变化之二:
  半合抗制剂
  拉动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发展
  国内半合抗制剂市场的扩展、销售的增加,也拉动了上游原料药、中间体的发展。阿莫西林胶囊的快速增长拉动了6—APA的产量增长。6—APA的需用增长又拉动了青霉素工业盐的快速增长。这几年中2000年6—APA产量为1921.5吨,2001年已达到2736.4吨,增长了42.4%。2002年一季度为751.6吨,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83.1%。今年全年预计达3500吨,全年增长30%。将消耗7000吨青霉素工业钾盐,使国内的青霉素工业钾盐产量翻了一番。
  头孢菌素类药品的(粉针和口服制剂)快速增长拉动了7—ACA和头孢C的生产发展。2000年7—ACA产量为237吨,2001年产量为361吨,增长了52.5%。2002年将达到1100吨,增长2倍。头孢C的产量将会超过3200吨。尽管国内半合抗、头孢类抗生素发展迅猛,但其原料药还是供不上制剂药品生产需用,因此还有大量的头孢类中间体和原料药需要进口。2001年头孢氨苄进口约460吨,头孢拉啶进口40吨,头孢唑啉进口近45吨,7—ADCA和7—ACA中间体进口约1050吨。这说明国内的头孢类中间体和原料药还有发展空间。特别是7—ADCA,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国内的7—ACA生产技术已经过关。各生产厂家正在扩大规模,2003年的生产能力石药将有800吨,鲁抗将有300吨,哈药将有200吨,福抗将有300吨,国内的7—ACA将达到1600吨,不但能满足国内头孢类生产厂的供应,还能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变化之三:
  中国正在走向
  世界原料药生产基地
  中国生物发酵药品的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亦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因此,发达国家将逐渐停止生物发酵的原料药生产,转向中国大陆来购买原料药。这一点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显现。
  按国内原料药的增长速度,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的原料药会供过于求,价格将会下滑。但实际上原料药的价格不但没有降低,而是稳中有升。如:青霉素工业盐,2001年产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但出口价格仍保持在10.5—10.8美元/十亿单位。国内供应价格仍保持在95元/十亿单位以上。究其原因,是我国的青霉素的生产技术水平已超过国际上同品种生产厂,成本、质量皆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逼迫葡萄牙、瑞典、墨西哥、英国一些青霉素生产厂家关、停、并、转,使国际的大医药公司转到中国来购买青霉素工业盐。仅一季度就出口了134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1.5%。不单单是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如此,连老品种土霉素、链霉素的出口也是供不应求,价格回升。
  许多国外的医药企业已开始有计划地从中国购买青霉素工业盐、6—APA、7—ACA,甚至像印度的阿拉宾度在太原同领独资建设青霉素和头孢C的生产厂,以供应本国的半合抗生产。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变化之四:
  医疗单位的用药金额
  并没有因医保制度实施而下降
  医药三项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是,要降低医药费的财政开支和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医疗保险制度个人承担部分费用、单位药品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等等。
  从14个城市典型医院的用药金额比重来看,并未降低,还有所增加。而从2002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来看,高价药的销售比低价药增长速度大得多,如粉针注射剂:头孢曲松增长一倍,头孢噻肟增长1.5倍,头孢哌酮/舒巴坦增加2.2倍,奥格门汀增加4.7倍。而价格低的氨苄钠针下降了26%,青霉素针才增长1%。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医疗单位还是喜欢用价格高、差价大的药品,而不愿用价格低、差价小的药品;二是病患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用药水平也在提高。所以对普药的降价不能降低医疗费用。而淘汰普药,对提高国内用药水平应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要看到这个趋势,加快药品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以满足医疗单位的需要。
  变化之五:
  市场竞争
  加快了药品生产集中度的提高
  青霉素的生产通过了18年的市场竞争,生产厂家已从16家集中到了六家,而粉针注射剂基本集中到了四家生产。后来者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这几乎已经很少有人去冒这个风险。因此这三年来价格一直保持平稳,各厂家价格虽有差距,但差距没有打破市场格局;市场虽有交叉但其份额稳定。生产厂家自觉在调节青霉素钠盐原料药的产量和粉针注射剂的产量,已趋于平稳时期。
  头孢类药品的布局现在还处于80年代的青霉素销售的状况。虽然7—ACA、7ADCA中间体的生产厂家不多,但头孢原料药生产厂家有十几家,而制剂生产厂家有上百家。进口的中间体7—ACA、7ADCA,2002年一季度已有2123万美元。进口的头孢类原料药一季度已有4491万美元,全年将达到1.8亿美元。这些原料药最终都会被制剂生产厂制造成为粉针和胶囊,进入国内的医疗单位。因为目前这些粉针和胶囊的加工成本与政府规定的零售价之间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要待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水平突破后,质量、成本能与国际水平抗衡,价格便会在市场竞争中大幅度下降,达到微利的程度,生产才会集中,规模优势才能发挥。到那时候,这些药品将成为普药,市场格局才能形成,价格亦在低价位趋于稳定,这就是市场规律。从这一规律来判断,三代、四代头孢类药品将在近五年内会不断发生价格大战,即会不断降价。最后的生产将集中到“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生产一条龙的大企业中。
  但现在的竞争规模已经越来越大。青霉素年产在1500吨以上的已有六家,阿莫西林在500吨以上的规模厂已有六家,头孢5号在100吨以上规模的生产厂已有四家,头孢拉啶在100吨以上规模的厂已有六家,头孢曲松在30吨以上规模的生产厂已有四家,头孢噻肟在30吨以上规模的生产厂已有四家。
  头孢类生产厂家的兼并重组会很快开始,竞争将会在更高平台上进行。半合抗头孢类的制剂生产集中度已显现:2001年0.5g氨苄青霉素钠虽有29家生产,但年产3亿支以上的为三家:华药、石药、哈药;年产1亿支以上的为三家:齐鲁、鲁抗、海南三叶,共计产量为17.67亿支,占了全部产量的83.5%。阿莫西林胶囊,全国共有49家生产,但年产量在5亿粒以上的有:华药、石药、哈药、新华四家生产;年产量在2亿粒以上的有:鲁抗、山西安特先、嘉兴南湖、珠海联邦四家,共计产量为50.55亿粒,占总产量62.8%。
  2002年头孢类产品还会降价竞争,其生产集中度会更加提高。制剂的生产集中必然会随着原料药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而向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条链的生产厂家集中。虽然有的企业依赖合资,从国外进口中间体做原料药,但最后也会被国内一条链生产的厂家所淘汰,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http://farm.00-net.com/yz/sy/2006-01-13/11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