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家禽微生态制剂应用概况及效果评析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3  互联网

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态制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应用范围讲,药品、食品、饲料、饮料、肥料、生物防治及环境处理等方面都有应用,而且都取得了显著效益。在养殖业方面,因微生态制剂的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多功能,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和经济效益。关于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本文不再赘述,现就养禽业微生态制剂应用概况及应用效果作以评析。
1 家禽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概况
在家禽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按其用途可分为微生态制剂和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前者是以治疗为目的,后者是以预防和提高生产性能为目的。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其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为此,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相继禁用或限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这为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利用创造了有利契机。日本、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发研制出一些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使微生态制剂得到了较快发展。1984年全球微生态制剂总销售额为7500万美元,1993年为1.22亿美元,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估计销售额达5亿美元。我国对微生态制剂的研发起步较晚,始于70年代,而在家禽养殖业80年代初才开始应用。目前国内已拥有一批具有实力的微生态制剂和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生产厂家,如山东六和集团,微生态制剂年销售额就达1000多万元。微生态产品在实际实用中,已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家禽微生态制剂应用的必要性
2.1 新生子代获得正常菌群的需要 现在人医提倡婴儿及早吃母乳,原因有二:一是母乳营养全,二是及早通过母体获得正常菌群,从而使婴儿少得病。同样家禽也是如此,野生家禽,通过与父母的接触及嘴对嘴的喂食,使幼禽获得了母体的正常菌群。但是现代化养殖业的管理方式及通过机械化孵育幼雏,则阻断了子代与其父母代接触,阻碍了幼雏从母体获得有益微生物的机会,致使幼雏有益菌缺乏,为致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根据“先入为主”的原理,病原菌的入侵使幼雏易患肠道疾病,如白痢等。为了克服现代化育雏的弊端,使幼雏及早获得正常菌群,建议在幼雏刚出壳后不久,及时用喷雾、饮水或肛门滴入等方法及早补给微生态制剂,使有益菌先入为主进入幼雏肠道,在体内建立起以有益菌为主的肠道屏障,防御致病菌的入侵及繁殖,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芬兰学者Nurm和Rantala实验证实,给刚出壳的雏鸡口服成年鸡盲肠内容物后,雏鸡能抵抗婴儿沙门氏菌的感染。
2. 2 克服药物残留和应用抗生素弊端的需要 家禽用抗生素或杀菌药物,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是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禽类产品的药物残留给人类带来隐患,同时还会破坏家禽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及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如果应用微生态制剂,就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达到防病增重的目的。
2. 3 家禽抗应激的需要 家禽不论是热应激、气候突变、饲料变更、运输、预防注射等外部环境的突变,都会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使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出现食欲减退,生产力下降,以及拉稀等应激症侯群,对这种应激病症,用其他药物难于治疗,如果应用微生态制剂就能恰倒好处,就能克服或降低因应激因素导致的生产力下降,这也是微生态制剂应用特长之一。
2.4 生产绿色食品的需要 绿色食品是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食品,生产无公害的禽、蛋,首先要配制生态营养饲料。所谓生态营养饲料,就是指既满足家禽生理生产需要,又使家禽产品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的动物饲料。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就是生态营养饲料的重要成分。由于微生态制剂是天然、无毒、无残留、无公害、不污染环境,所以与其它添加剂相比更广泛用于养禽业。
2.5 提高生产性能的需要 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有机酸和促生长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张晓梅等(1999)报道,雏鸡早期饲喂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肠道消化酶的活性。给肉鸡添加0.5%的微生态制剂,其消化道的淀粉酶和总蛋白酶活性都有明显提高。这对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肉鸡早期生长极为有利。由于微生态制剂能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而能促进生长、增加体重或提高产蛋量,进而提高了生产性能。
2.6 防治家禽疾病的需要 由于微生态制剂能够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多种抗生物质,如乳酸菌素、嗜酸菌素、杆菌肽等,以及产生的有机酸、H2O2等物质,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另外,通过占位、粘附、竞争性排斥、营养物质的争夺,抑制有害菌的定植和生长,起到生物拮抗作用,从而能防治家禽疾病。
2.7 改善环境条件的需要 由于微生态制剂一方面能够阻止和抑制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抑制肠内腐败菌的增殖,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微生态制剂与体内原有正常菌协同作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蛋白质向氨及胺的转化,减少亚硝氨、氨、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的产生,消除恶臭气味,减少这些物质通过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净化了舍内空气质量,有利于养禽业的持续发展。
3 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评析
在家禽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的效果显著,有的则不甚理想,甚至看不到明显效果,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3.1菌种 对于作物,良种能增产。对于动物,如狗,优良品种狗比普通狗价值高几十倍,甚至百倍。但作为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是否优良,则往往被忽视。并不是所选的菌种都能产生理想的生态效应,就好象不是任何种子都能增产一样,因此菌种的来源和筛选十分重要。美国(FDA)规定了40多种菌都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的选用菌种。我国农业部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主要有蜡样芽胞杆菌、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噬菌蛭弧菌和酵母菌等。规定的这些菌种只能提示给人们可以用或准许用,但对其应用效果尚有诸多因素。
3.1.1 菌种的选择 菌种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微生态制剂的生命力,全赖于其所选菌种及菌种间相互配合是否严格按微生态学规律精心筛选和制备。由于宿主的正常菌对本宿主(包括人或动物)有其特异性,因此选择微生态制剂的菌种要求利用本动物体内所分离的菌种,因为本动物的菌种对其宿主肠道有较强的粘附性,对其他宿主则表现低粘附性或不粘附。研制微生态制剂,所用菌种对肠道粘附力的高低应作为筛选菌种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本动物分离的菌株,由于该菌株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与宿主形成了供体和受体的共生关系,作为家禽其解剖构造和生理体温与其他动物不同,从其他处(包括人、动物、植物、土壤)分离的菌种,很难在家禽体内存活,更谈不上较强的粘附力,以及与致病菌争夺附着点。因此,菌种的选择,对家禽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至关重要。
3.1.2 菌种的种类 作为家禽用的微生态制剂,选择菌种的种类要多些,因为肠道本身是多菌种的,而且要选择在消化道中占据优势的种群,这样才能通过种群竞争,使制剂在体内占据优势。另外,作为复合菌剂,细菌种类的组合及配比都要经严格的科学实验,就像中药组方一样,药性相同,用量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效果。
3.2活菌含量 活菌含量是产品质量的关键。微生态制剂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活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农业部对不同种类的微生态制剂,规定了其最低活菌含量,芽胞杆菌≥5亿个/g、乳酸杆菌≥1000万个/g、粪链球菌≥200亿个/g、混合制剂不少于50亿~100亿个/g,在应用微生态制剂时一定要注意量效关系。
3.3制剂的稳定性 微生态制剂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其作用逐渐降低,如何保持微生态制剂中活菌的稳定性是研制和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酸度、机械、营养等。美国将益生菌用β-葡聚糖微囊化制成微生态制剂,在室温下能保存36个月,对活力无影响。人医用微胶囊或胶囊剂型的冻干菌粉。在动物养殖业中,由于技术和设备投资方面尚较滞后,不过有前车之鉴,微生态制剂的稳定性也会逐步解决。
3.4应用时效 根据笔者应用微生态制剂对家禽的临床防治经验,微生态制剂宜在早期应用、幼龄期应用、应激期应用效果最明显。早期应用是指幼雏出壳后及应激期早期使用,使有益微生物先入为主,形成优势菌群。家禽幼龄期应用是由于家禽在幼龄期尚未完全建立起由正常菌构成的肠道屏障,且幼龄期免疫力较弱。家禽在成年期已建立起肠道菌群屏障,并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如此时无菌群失调症,成年家禽应用微生态制剂效果相对较差。应激期应用是由于应激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菌群失调,此时应用往往取得满意效果。
3.5 适宜剂量 家禽用微生态制剂的效果,是通过有益微生物施用剂量来实现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而且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菌群优势,取得生态效应。
3.6 应用针对性 家禽微生态制剂有的用作饲料添加剂,有的用于防治疾病,不同用途,其菌种及配方比例不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微生态制剂目的是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多用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制成;用于防治疾病的微生态制剂多用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产酸能力强的有益微生物。
3.7联合用药 家禽微生态制剂不要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联合使用。有的用筛选出的耐药益生菌制成微生态制剂后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笔者认为,为避免耐药性质粒的转移及耐药菌株的泛滥,建议不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但在家禽患病严重时或急性期,可先用抗生素消炎、杀菌,后用微生态制剂调理。
微生态制剂可与寡糖类联合应用,寡糖类碳水化合物,能有效地刺激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能阻断有害菌对肠粘膜的粘附。微生态制剂还可与含多糖的中药或从中药中提取的多糖联合应用,如与黄芪多糖、茯苓多糖、云芝多糖、枸杞多糖等。这种联合用药能增强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和生态效应。


http://farm.00-net.com/yz/sy/2006-01-13/11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