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危害面积大,据笔者调查,2006年桐城市棉花受害面积近400 hm2;危害程度深,受害田块绝收近30%。棉花枯萎病的病菌顽固,且传播速度快。为了保证棉花的正常生产,保证广大棉民的利益,必须及早识别此类病害,并做好其防治工作。 1 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形式在土壤中随种子越冬,来年遇外在环境适宜时通过种子、土壤或操作工具传播。每年的6~7月份,当地温接近30℃,雨水多而且分布均匀时,该病变成重发之势,但地温过高发病反而受到抑制。重茬田块发病机会加大,而且发病程度逐步加重。
棉花从苗期到蕾期均能发病,现蕾期症状最明显,受害棉株叶色逐渐变深,叶面皱缩,节间较短,严重时植株矮小畸形,叶片脱落。根据叶片的颜色,可将其病变分成3种类型。
1.1黄色网纹型 叶片沿叶脉部分变黄,后变为褐色,病部呈网状斑纹。
1.2青枯型 病叶突然萎蔫,症状似被开水烫过,有时整株呈半边叶片萎蔫症状。
1.3紫红型 叶片变成紫红色,病部叶脉褪色,叶片变薄。将病株沿丝向剖开,在木质部能看到深褐色条纹,重病植株叶柄断裂并有深褐色小点,这是棉花枯萎病的典型特征。 2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技术 2.1生物防治 棉花枯萎病病菌生命力强,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植株一旦发病就较难控制,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1有效控制传染源。引用经检疫的优质良种,尽量不用自留种。种子在播种前一定要经过药物杀菌处理,最好采用包衣种子。
2.1.2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苗床及营养土不能含有病菌,苗床周围要用棉隆进行消毒,拔除病株后的周围小环境也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加强棉田管理及田间调查,将棉田中的枯枝败叶集中进行销毁,对有病株的田块要建立档案,加强对病田收获的棉花的管理。进行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的肥料结构。水旱轮作2~3年,待彻底消灭病菌后才能再度种棉,同时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2.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150 ml。发病较重田块可间隔5~7 d再灌1次,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加1%的尿素液,每隔5~7 d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2~3次,防效甚好。也可选用32%克枯星乳油1 000~2 000倍液,在棉花苗期和现蕾前各喷雾1次;或用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300~600倍液,在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喷雾3~4次;棉花3~5叶期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叶面喷施1次。棉花开花时用0.5%水溶液喷施第2次,对棉花枯萎病有一定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