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高密度栽培作为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技术措施已经全面得到推广和应用,就我场棉花而言,已经实现了高密度栽培,理论株数在1.7-2万株。但实际生产中我们发现高密度栽培并没有实现干密度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收获株数低仍然是制约和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棉花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实现高密度播种、高密度出苗和高密度收获,以切实提高棉花单产是我们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当前棉花出苗率和保苗率较低的原因
(一)棉花出苗率低的主要原因
1、整地作业质量差,达不到“齐、平、松、碎、墒、净”六字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犁沟没合,表现为点片墒情不均,有些地方干土层过厚,点播器鸭嘴无法将种子点到墒上,造成不能出全苗。该部分影响约减少出苗3%左右。
2、长期地膜植棉造成土壤表层3-5厘米残膜过多,一部分种子在播种时直接播到土壤中的地膜上无法出苗,还有部分种子出苗后根正好顶在残膜上造成死苗。该部分影响约减少出苗3%左右。
3、机械力量有限,不能真正做到适墒播种。虽然我们在地块上有一部分茬灌地、一部分冬灌地,但在春天适墒播种整地和播种节短间隔时间太短,很多地墒情差别不大,几乎可以同时播种。但受播种机械限制,总有一些先拨一些后播,这样就形成墒情差异,不能做到适墒播种。该部分影响约减少出苗2%左右。
4、点播器设计本身有一丁点的取种、排种空穴率。目前点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点播器自身空穴率不应超过2%,否则为不合格产品。
5、播种作业质量差。主要是铺膜不展造成种孔错位、种孔覆土太厚或覆土不严、播种速度太快造成甩粒种子无法排至种孔中央等。该部分影响约减少出苗5%左右。
6、天气影响。种子发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播种后气温降低大风接膜或长时间阴雨多湿,势必影响出苗。膜上点播一周左右下雨会造成种孔表层土板结,如破板结和人工放苗不及时也会造成很多无法出苗。该部分影响出苗每年不尽相同,一般在5-10%,有时更高。
7、种子质量出现问题。由于目前我们基本上使用本场自己加工的棉种,种子质量普遍较好,因此,种子质量影响出苗占的比重较小。一般在1-2%左右。
(二)造成棉花保苗率低的主要原因
1、出苗后遇见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如大风、沙尘暴、干旱、冰雹及低温阴雨等,造成死苗。该部分影响较大,而且每年都有,造成损失也不尽相同。一般至少在5-10%左右。
2、机械作业损伤。主要是中耕作业由于交接行不准或播行不直造成的拉苗合伤苗,另外中耕、化调等机械作业在地头转弯时也要压掉一部分棉苗。该部分造成棉花损失一般在3%左右。
3、棉花病害、虫害较多,造成死苗。该部分影响较大,一般在5-10%左右。
4、灌水质量差,造成部分棉苗被淹死。由于节水灌溉技术科技含量不高,一直采用沟灌,但该部分影响棉花保苗比重较小,一般在2%左右。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造成我们在生产当中理论播种株数同实际收获株数相差太多。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理增加收获株数将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潜力十分大。
二、 提高棉花出苗率和保苗率的对策及办法
1、 努力提高整地作业质量
(1)提高犁地作业质量
保证耕深不少于25厘米,翻垡均匀、不重不漏、不拉钩、残茬覆盖严密,到头到边,耕后地表平整。入冬前全部翻完,春天不翻一亩地。
(2)做好冬前整地工作
可以选用平土框和联合整地机配合工作,将耕翻形成的大垡片切碎,消除沟垄,作实土壤。如果入冬前不能完全平整完,来年春天就应进行带雪平地。
(3)适时耙地保墒,提高播前整地质量。
以墒为中心,合墒进行耙地保墒工作。带复式机具,减少机具作业次数。地头、地边要人工清耱、清耙,将残膜和棉秆捡拾干净。 耙地深度达到4-5厘米整体上达到“齐、平、松、碎、墒、净”六字标准。
2、选用优良棉种。选用抗病、早熟、丰产的棉花新品种。种子的健籽率、净度和发芽率分别达到99%、98%和90%以上,纯度达到95%以上,播前100%包衣并按要求进行晒种、晾种。
3、调试好播种机械,实现高密度播种,确保播种质量。
(1)选用半精量点播器,每穴下种3±1粒,确保每穴种子发芽率达到2±1个。空穴小于1.5%。
(2)采用小三膜播种,株行距配置20+70+20厘米,株距8.24厘米,实现每亩理论播种达2万株。
(3)调试好开沟、压膜和膜上和覆土工作部件。铺膜平展,压膜严实,降低错位率。
(4)播行笔直,交接行准确、到头到边。
(5)播种深度达到2.5-3.5厘米。
(6)适期播种。一般在4月10-20日为最佳。每台播种机负担面积不超过800亩。
4、大力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是深埋式渗灌、常规滴灌和软管灌。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灌水施肥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中耕、化调等机械对棉苗的损伤。
5、严格要求中耕、化调等田间作业质量,减少机械对棉花的伤害。最好采取套耕作业方法,减少地头伤苗。
6、积极推广头水前人工和机械揭膜,努力消灭白色污染。
7、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认真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努力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