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种植技术 > 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 油菜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油菜病虫害防治方法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6-19  互联网

    1、油菜菌核病:油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而以开花期以后最多,病原菌能侵染油菜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组织。①菌期感病:茎基与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②成株期叶片感病:多自植株下部衰老、黄化的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变成园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部分灰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③茎部感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以后形成梭形或长条形大病斑,病斑略为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非常迅速,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状菌核,病害严重时全株枯死,轻者部分枯死或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加。④角果感病:角果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秕粒。

  油菜菌核病菌属子囊菌纲,核盘菌科,病原菌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菌核在土壤中萌发产生子囊盘柄,子囊盘柄顶部伸出土面,膨大张开成子囊盘,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后展开呈盘状,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椭圆形,菌丝由子囊孢子或菌核萌发生,白色,丝状,有分枝,具隔膜。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35℃范围内,子囊孢子均可萌发,5--20℃发芽最适。15--25℃为适温范围,湿度85%时,子囊孢子萌发率100%。

  防治方法   

    ①轮作换茬,水稻、油菜轮作防病效果最好;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筛去混杂在种子中的粗大菌核,用盐水(10斤水加盐1至1。5斤)浸种,除去上面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冲洗下面的种子;③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提高植株抗性,避开发病高峰期;④施肥,油菜应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蕾苔肥,促进油菜苗期健壮,苔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脱肥早衰,不贪青倒伏;⑤田间管理,中耕培土,摘除病、老、黄叶;⑥药剂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10%,病茎率在1%时进行防治,选用药剂主要有50%多菌灵可湿粉,70%托布津可湿粉等。

    2、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叶片被害时,初期在叶正面产生淡绿色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色泽由淡绿转为黄色至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出现白霉,病斑后期变褐,在空气潮湿时,病情急剧发展,病斑数目迅速增加,叶背面白霉满布,最后叶片变黄枯死;茎苔和花序被害时,初生水渍状病斑,以后变成不定型的黑褐色斑,在茎部上,病部的髓组织细胞及皮层细胞因受病菌的刺激而生长过旺,常出现扭曲畸形及膨肿的症状,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花梗被害后,有的稍弯曲,有的畸形肿胀;花器被害后肥大畸形,花瓣变成绿色,经久不凋。

    油菜霜霉病菌是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属藻菌,菌丝无色、无隔膜,寄生于寄主细胞间隙,以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或菌丝体在田间十字花科蔬菜寄主内越冬,在适宜条件下,菌丝体形成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并产生孢子囊,卵孢子和孢子囊都成为初侵染源。卵孢子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寄主上,萌发抽出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并发展为菌丝,菌丝在细胞间隙扩展,引起寄主组织病变,以后菌丝产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孢子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由风雨或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再侵染发生多次,病害得以蔓延扩展,在侵染后期,病组织内的菌丝产生藏卵器和雄器,藏卵器风的卵子经受精后形成卵孢子,以后病菌以卵孢子或休眠菌丝进行越夏或越冬。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在生产中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减轻霜霉病造成的为害;②搞好种子消毒,用80%代森锌可湿粉等选种;③合理轮作,由于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采用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减少病源量;④搞好田间管理,合理施用肥料,摘除老黄叶,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⑤用50%多菌灵可湿粉、75%百菌清可湿粉等进行防治。

  3、油菜蚜虫:油菜蚜虫在我市主要有三种: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甘蓝蚜。

  油菜蚜虫以成蚜和若蚜刺吸油菜叶片茎枝、花轴的汁液,一般密集在叶背面及菜心中,叶片被害后形成褐色的斑点,严重者发黄郑缩变形,生长发育迟缓以至枯死。茎、花梗受害后变为畸形,角果发育不正常,严重时也可枯死,蚜虫除直造成为害外,还传播病毒。油菜蚜虫在不同年份因气候条件关系发生数量不同,在一年中种群密度随季节也有变化,春秋两季发生数量较大,特别是秋季油菜播种后气温比较适宜,降雨少,天气干燥则常引起大发生,温度在16--17℃,相寻湿度76%以下有利于发生,连续降雨和大暴雨对蚜虫不利,能造成大量死亡。蚜虫以成蚜、若蚜在菜心或随近的土壤中越冬,蚜虫世代短,成虫寿命长,因此世代重叠严重。

  防治方法:   

    消灭虫源,减少病毒病发生,①选择抗虫品种,结合生产实际,选用比较抗蚜虫、病毒病的油菜品种,减轻蚜虫和病毒病的为害;②清洁田园,在秋季蚜虫迁飞前,清除田间杂草、病残株,减少虫源基数;③黄板诱杀,利用蚜虫的趋黄性,用黄板诱杀蚜虫;④药剂防治,在蚜虫数量较大,农业、生物、物理等措施都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用40%乐果、50%避蚜雾等药剂进行防治,控制蚜虫为害。 

    1、油菜菌核病:油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而以开花期以后最多,病原菌能侵染油菜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组织。①菌期感病:茎基与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②成株期叶片感病:多自植株下部衰老、黄化的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变成园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部分灰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③茎部感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以后形成梭形或长条形大病斑,病斑略为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非常迅速,上面生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状菌核,病害严重时全株枯死,轻者部分枯死或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加。④角果感病:角果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秕粒。

  油菜菌核病菌属子囊菌纲,核盘菌科,病原菌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菌核在土壤中萌发产生子囊盘柄,子囊盘柄顶部伸出土面,膨大张开成子囊盘,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后展开呈盘状,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椭圆形,菌丝由子囊孢子或菌核萌发生,白色,丝状,有分枝,具隔膜。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35℃范围内,子囊孢子均可萌发,5--20℃发芽最适。15--25℃为适温范围,湿度85%时,子囊孢子萌发率100%。

  防治方法   

    ①轮作换茬,水稻、油菜轮作防病效果最好;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筛去混杂在种子中的粗大菌核,用盐水(10斤水加盐1至1。5斤)浸种,除去上面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冲洗下面的种子;③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提高植株抗性,避开发病高峰期;④施肥,油菜应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蕾苔肥,促进油菜苗期健壮,苔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脱肥早衰,不贪青倒伏;⑤田间管理,中耕培土,摘除病、老、黄叶;⑥药剂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10%,病茎率在1%时进行防治,选用药剂主要有50%多菌灵可湿粉,70%托布津可湿粉等。

    2、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叶片被害时,初期在叶正面产生淡绿色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色泽由淡绿转为黄色至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出现白霉,病斑后期变褐,在空气潮湿时,病情急剧发展,病斑数目迅速增加,叶背面白霉满布,最后叶片变黄枯死;茎苔和花序被害时,初生水渍状病斑,以后变成不定型的黑褐色斑,在茎部上,病部的髓组织细胞及皮层细胞因受病菌的刺激而生长过旺,常出现扭曲畸形及膨肿的症状,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花梗被害后,有的稍弯曲,有的畸形肿胀;花器被害后肥大畸形,花瓣变成绿色,经久不凋。

    油菜霜霉病菌是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属藻菌,菌丝无色、无隔膜,寄生于寄主细胞间隙,以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或菌丝体在田间十字花科蔬菜寄主内越冬,在适宜条件下,菌丝体形成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并产生孢子囊,卵孢子和孢子囊都成为初侵染源。卵孢子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寄主上,萌发抽出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并发展为菌丝,菌丝在细胞间隙扩展,引起寄主组织病变,以后菌丝产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孢子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由风雨或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再侵染发生多次,病害得以蔓延扩展,在侵染后期,病组织内的菌丝产生藏卵器和雄器,藏卵器风的卵子经受精后形成卵孢子,以后病菌以卵孢子或休眠菌丝进行越夏或越冬。

http://farm.00-net.com/zz/jingji/12/2013-06-19/11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