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猪业不断发展,猪场规模不断扩大,猪场间距缩小,场内养猪密度增加,而引种等等工作使猪场的病原体也不断复杂。猪场内外以及猪场周围都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在适当条件下可能引起猪的发病。消毒就是防止外来的病原体传入猪场内,消灭病猪或带毒(菌)猪排泄于外界环境中病原体,以防止猪场疫病的发生或防止传染病的扩大与蔓延,确保安全生产。消毒是兽医防疫工作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规模化猪场集约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容易造成疫病的流行,如口蹄疫(FMD)、猪瘟(HC)、猪蓝耳病(PRRS)、猪圆环病毒(PCV)等。猪场一旦发病,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又如猪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等呼吸道疾病可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给健康猪。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杀灭或清除停留在猪体表存活并的病原体、消灭疫病源头的好办法,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保障。消毒是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缺陷的补充,只有环境控制、免疫、药物防治和消毒四者共同作用,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通过消毒工作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保证猪群健康成长,减少猪机体遭受疫病危害的机会。免疫工作中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需要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基础,在存在口蹄疫强毒而且污染严重的猪场,即使是质量优良的口蹄疫浓缩疫苗,使用效果也不能得到成分发挥。
常用的消毒水药物有氯制剂、季安盐、酚制剂、酸、碱、醛等。这么多种类的消毒水应注意了解其主要成分,最好选用广谱高效消毒药。一般猪场应常备2―3种消毒药物交替使用。各种消毒剂的化学性质不同,在同一时期不能随意混合使用各种消毒剂,如酸性和碱性消毒剂中和;季安盐与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消毒作用抵消;醛消毒剂在碱情况下转化为没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氯制剂与酸性消毒剂一起使用时可产生大量毒气体。稀释后稳定性较差的消毒剂如氯制剂应现配现用。气温对大多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低温下消毒剂的效果大多要差一些,如醛制剂冬季一般要加大浓度。有机物对病原体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影响多数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应先清扫,冲洗干净并待干透后再消毒,但对于烈性传染病应先消毒再冲洗,然后再消毒,如口蹄疫等。
猪场应该制定适当的消毒措施并严格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防疫效果,措施如下:
一、消毒设施:
1,在猪场出入口设机动车辆与行人分道的车辆消毒池。
2,每栋猪舍出入口设脚踏消毒池。
3,在各猪舍出入通往粪池的必经之路手推斗车设消毒池。
二、进场消毒制度:
1,场内员工的工作服、水鞋、手套要专人使用,定期消毒或清洗,不得带离猪场。
2,在更衣室更衣、洗手、换鞋后,先在行人分道的消毒池消毒,然后再踩踏消毒池才能进入猪舍。
3,饲养员不准相互串舍。
4,谢绝外来人员进场参观。
三、日常消毒制度:
1,猪场每栏舍每周进行1―2次全面消毒,栏内及猪体用可带畜消毒的消毒药,如:菌毒清或腾骏威牌“复合醛”等。通道和栏外场地用2%烧碱喷洒消毒。
2,定期或不定期给猪舍内外环境的消毒。
3,猪栏、饲养用具及猪体的消毒。
4,临产前产房、产栏、临产母猪的消毒。
5,配种员、分娩护理员的消毒。
6,仔猪断脐、剪耳号、段尾、阉割的消毒。
7,饲料、饮用水乃至空气的消毒。
8,防疫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9,人员、车辆出入栏生产区时的消毒。
10,尿、污水、垃圾的处理消毒。
11,在生产过程中必要时应根据需要组织临时性全猪场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