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场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规模化猪场周间管理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23  互联网

随着我国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猪场必将取代农民家庭庭院式养猪模式。怎样提高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是每个猪场必须探索的课题,而周间管理及全进全出制度无疑是猪场安全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要做好猪场周间管理,规模化猪场必须从猪舍设计、种猪选育、分群、同期发情、后备种猪培育及猪场记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应调整。

  周间管理,就是将生产群母猪按一周生产节律分批次配种、怀孕、分娩,商品猪分批次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猪场实行流水线作业,每个生产环节全进全出。一个年产万头肥猪的养猪工厂,每周约出厂200头肥猪,并有25头母猪配种妊娠,22头母猪(分娩率88%)产仔,22窝仔猪断奶、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工艺流程严整,各生产车间能按时完成任务并紧密配合,连续均衡有节奏地生产。猪场通过有效的周间管理体系能有效切断病原微生物在猪场的传播链,每批生猪生产日龄相近,抗体水平一致,这可大大提高猪场的整体免疫水平,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猪舍设施。下面讨论周间管理模式下的猪舍设计及生产工艺流程(以500头生产母猪群为例)。

  1、基本生产参数设定

  (1)能繁母猪数

  能繁母猪500头,断奶日龄:28天,母猪分娩率:88%,母猪周转率:2.3窝/年。

  (2)母猪繁殖周期

  怀孕114天,哺乳28天,母猪非生产日17天,总计159天。

  (3)各阶段猪育成头数

  年产2.3胎/头;产活仔数11头/胎;0~5周龄育成率95%;转入保育舍10.45头/窝;6~10周龄育成率97%,转入育成育肥舍10头/窝;11~24周龄育成率98%,出栏9.8头/窝;每头母猪平均年提供育成猪9.8×2.3=22.5头。

  (4)确定每周配种母猪数

  年总产窝数500×2.3=1150窝;全年52周,每周应产窝数1150/52=22窝;每周应配母猪数,按分娩率88%计,则为:22/0.88=25头:故每周应配25头才能保证每周22头母猪受胎。

  每个生产环节猪只“全进全出”――每周有25头母猪配种,每周22头母猪进入妊娠车间,22头进入产仔哺育车间,22头母猪产仔,22窝(242头)仔猪哺乳,22窝(230头)保育猪,22窝(220头)育成育肥猪。22窝(216头)育肥猪出栏。

  2、车间数的确定

  一般安排4~5个车间:配种车间、妊娠车间(这两个车间也可合并为一个种猪车间)、产仔哺乳车间、断奶仔猪保育车间和生长肥育车间。

  3、车间生产栏位及生产单元

  (1)配种车间(人工授精)

  ①公猪栏:生产公猪12头,后备公猪4头,共16个单栏,1头/栏,另加2个备用栏,需18个公猪栏(自然交配需20头生产公猪,8头后备公猪)。

  ②妊娠猪限位栏:每周配母猪25头(设情期受胎率93%),在养4周,需93个限位栏。

  ③后备母猪栏:母猪按30%淘汰率,选留率75%,每周需后备母猪4头(500×30%/75%/52),在养17周(50~120千克),需养后备母猪68头,每栏6头,需12个大栏。

  ④待配母猪栏:待配母猪=生产母猪-(妊娠栏母猪+分娩栏母猪)=500~(93+249+110)=48头,每栏6头,需8个大栏。

  (2)妊娠车间

  妊娠猪限位栏:配种车间的妊娠母猪经妊娠诊断阳性者进入妊娠车间,设定受胎率93%,每周22头妊娠母猪,在养11.3周(提前一周上产床),每栏一头,需249个限位栏(忽略5~15周妊娠期的流产率)。

  (3)产仔哺乳车间

  产床数量:母猪在养35天(母猪提前7天进入产仔车间,哺乳28天),断奶后仔猪留栏7天,空圈消毒7天。产床利用7周,需要7个单元,22产床/单元,1头/产床,需产床154个。

  (4)断奶仔猪保育车间

  保育栏数量:保育猪在养35天,空圈消毒7天,保育栏利用6周,需要6个单元,22栏/单元,1窝/栏,需保育栏132个。

  (5)育成肥育车间

  育成育肥栏数量:育成育肥猪在养14周(设定育肥猪24周出栏),空圈消毒1周,育成育肥栏利用15周,需要15个单元,22栏/单元,1窝/栏,需育成育肥栏330栏,(如果采用每栏两窝,则栏数减半(165栏),每栏面积加倍)。

  4、生产车间栏位面积

  (1)单个生产栏位推荐面积

  ①公猪栏(半漏缝地面):3.0×2.4=7.2平方米;

  ②妊娠栏(半漏缝地面);2.1×0.6=1.26平方米;

  ③分娩栏(高床):1.8×2.2=3.96平方米,两个产仔栏共用一个仔猪保温区;

  ④保育栏(高床):2.0×3.0=6.0平方米(10头/栏,0.6平方米/头);

  ⑤生长肥育栏(半漏缝地面):12平方米/栏,每栏10头,每头1.2平方米(如两窝合并,则栏数减半,面积加倍);

  ⑥后备及待配母猪栏:(半漏缝地面);11平方米/栏,每栏6头,每头1.8平方米。

  (2)生产车间栏位面积

  妊娠母猪的限位栏:342×1.26=431平方米;

  产床:154×3.96=610平方米;

  保育床:132×6=792平方米;

  育成育肥:330×12=3960平方米;

  后备母猪:12×11=132平方米;

  待配母猪:8×11=88平方米;

  公猪:18×7.2=130平方米;

  合计:6143平方米。

  5、猪舍分布及猪场面积

  实施周间管理的猪场,全进全出流程主要安排在分娩舍,保育舍及育成育肥舍,重点在分娩舍和保育舍。以下是按周间管理模式设计的猪舍建筑流程(以500头生产母猪为例):

  妊娠舍:3幢;分娩舍:7幢;保育舍:6幢;育肥舍:15幢;后备母猪,待配母猪及配种舍:1幢;公猪舍(包括采精室):1幢。

  猪舍总建筑面积:按每出栏一头育肥猪0.8~1.0平方米计算。

  猪场的其它辅助建筑总面积:按每出栏一头商品育肥猪0.12~0.15平方米计算。

  猪场的场区占地总面积:按每出栏一头商品育肥猪2.5~4.0平方米或按每头繁殖母猪40~50平方米计算。

  猪场建筑物采取密集型布置方式,建筑系数(建筑物实际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百分数)为20%~35%。

  猪舍跨度以9~12米为宜,每幢猪舍纵向的间距7~9米,端墙间距10~12米,猪舍墙与围墙间距不低于10米。

  猪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置,各区界限分明,联系方便。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及地势较低处。各功能区之间的间距不少于50米,并有防疫隔离带或围墙隔开。

  6、母猪同期发情

  猪场周间管理要求全年保持均衡的配种和产仔,必须做到各群母猪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仔。为此,必须对猪的繁殖进行有效控制。目前一般采用控制仔猪断奶的时间以达到发情同期化。通常母猪在断奶后5~8天发情,而仔猪断奶时间有较大的变动范围,约3~6周,这样可使产仔相差不到3周的一群母猪,通过调整断奶早晚时间,以达到同期发情,如发情头数不足,可由后备母猪补充。

  另外,利用激素来控制和调整母猪发情周期在生产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促性腺激素复合物PG~600诱使母猪和青年母猪发情。

  7、标准化猪群

  规模化猪场的标准化猪群是实现高效率养猪的基础,工厂化养猪、生产工艺流水线操作、全进全出,生产的特点是连续性、均衡性和节律性,在流水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必须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与繁殖的工艺技术,使猪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这种生产流程需要一个标准化猪群,即主要经济性状一致化的猪群。猪群标准化是通过建立繁育体系、亲本选择和选育、杂交组合试验和配合力测定等措施,使猪群每一个体都有较高的生产力,并且整齐、稳定和规格一致。

  大型养猪企业,必须创建独立的良种繁育体系,从纯种选育到纯种繁殖再到经济杂交,保证猪群经济性状的一致性。中型养猪工厂,可建立二级繁育制度,建立核心群和杂种群,由其他育种场购入优良种猪来补充核心群母猪,同样能维持猪群稳定的生产性能。

  8、猪场记录体系

  猪场要做到持续有效的全进全出流程,建立完整、准确的记录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记录内容有如下方面。

  (1)猪舍存栏记录

  记录各生产车间猪群的变动及存栏情况,包括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育肥舍存栏记录,一般有日报、周报、月报等。为了方便统计分析,以上记录一般根据猪场生产节律而设计,猪场实施周间管理模式,一般设计成周报形式。

  (2)配种记录

  (3)分娩记录

  (4)母猪繁殖记录

  (5)母猪分群记录

  (6)后备母猪培育记录

  (7)猪场销售及采购记录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每个生产节律猪群的生产成绩及猪场整体生产经营状况。


http://farm.00-net.com/yz/zhu/2/2011-07-23/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