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 |
|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4-15 互联网 |
|
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属于细菌。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由本病造成鸡群的死亡虽没有明显的高峰,但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病理剖检变化】 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粘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较多的成年鸡还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发炎,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较少见到。小肠、盲肠浆膜和肠系膜可见到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则表现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其它如眼炎、滑膜炎、肺炎等只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防制方法】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1)大肠杆菌是一种常在条件性致病菌。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饮水中添加3ppm有效氯制剂有利于大肠杆菌病的控制。
(2)孵化用的种蛋被粪便污染,是鸡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播重要方式之一。在种蛋产下1.5~2d,时后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立方米熏蒸处理;同时淘汰裂纹和粪便污染的种蛋;孵化器用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平方米熏蒸消毒。
(3)做好烈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制工作,避免ND、IB、AI、IBD、MG与大肠杆菌病的并发、继发感染。
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就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有抑制大肠杆菌繁殖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促进机体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鸡群的死亡,改善蛋的品质,降低垂直传播的比例。常用的药物有:新肥素220、黄霉素、杆菌肽锌、粘杆菌素等。雏鸡可在进雏后第一天用丁胺卡那2000单位/只注射。
3.免疫预防
(1)免疫预防是控制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所用的大肠杆菌苗多数是选用常见的血清型、多种菌液混合制成的,效果有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①制苗菌种选择不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也各不同,尤其是某些地区存在着特有的菌株。但致病性大肠杆菌也有其共性,即大肠杆菌菌毛是致病的先决条件,大多致病大肠杆菌含有n和P菌毛,只有选择含有n和P菌毛并表达较好的大肠杆菌制造的菌苗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②缺乏菌毛的检测鉴定方法:过去对分离的大肠杆菌有否菌毛及表达多少无法测定。菌种经多次传代,菌毛有否丢失也无法检测。菌苗中菌毛含量多少也无法测定,保证不了疫苗的质量。近年来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合作制备两种菌毛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和鉴定这两种菌毛,为制造合格菌苗提供技术保证。
③菌苗含菌量不够。每羽份不能低于5亿个CFU,否则效果不理想。另外也可采用大肠杆菌本地分离致病株制备菌苗进行免疫预防。临床使用的大肠杆菌苗主要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多价油佐剂苗和蜂胶疫苗。
(2)免疫方法主要是颈部皮下或浅层肌肉注射。肉仔鸡在7~10日龄免疫一次即可;土鸡、三黄鸡等品种在15~25日龄免疫;产蛋鸡可在50~70日龄和90~100日龄进行两次免疫。
(2)鸡大肠杆菌苗免疫注意事项
①大肠杆菌苗免疫后有一定的反应,主要表现一过性精神不振,采食减少,但1~2天即可恢复。疫苗反应的轻重与疫苗注射部位、注射剂量和鸡体质有密切关系。
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与鸡舍空气中大肠杆菌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疫苗免疫后,也应注意良好的饲养管理。
4.治疗:对发病的鸡群一方面要改善饲养环境,消除发病诱因,减少应激反应,同时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大肠杆菌很易产生耐药性,投放药物时应做药敏试验。
(1).常用的药物:菌必治、新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蒽诺沙星、环丙沙星。
(2).验方:黄柏、黄连各100克,大黄50克,共加水1500毫升,微火煎至1000毫升,取药液;剩下药渣再加水1500毫升,再煎551000毫升。合并两次药液,10倍稀释后供1000羽鸡自由饮服。每天1剂,连用3剂,可使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
|
http://farm.00-net.com/yz/yj/3/2011-04-15/1394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