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大型肉鸡养殖业纷纷将原来自己经营的规模化养殖场关闭或缩小规模,改为社会化饲养(农户散养和养殖小区),既以合同形式将雏鸡和饲料售给农户,待农户将鸡养到规定的日龄,公司再以约定的价格收购。这样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减少养殖环节所承担的风险,又使农民有利可图。这是一条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受益、农民获利的“公司+农户+养殖小区”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逐渐凸显,进口国在贸易中采用的技术壁垒措施给我国鸡肉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障碍。另外疫病流行频繁、鸡群死亡率偏高、生物安全体系尚未完善等都严重威胁着“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化饲养这种养殖模式进行全面深刻的反省,以其尽快与世界接轨,找出比较适合我国肉鸡发展的途径。 1.我国肉鸡社会化饲养的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资料,2001年中国肉类产量为6547.0万吨,其中禽肉产量为1273.1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9.4%(世界为29%)。1990年以来中国的禽肉产量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在各个“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肉鸡社会化饲养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各地又兴建了许多“养殖小区”,使肉鸡社会化饲养由“公司+农户”逐步向“公司+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模式发展。另外,由于受资金、养殖风险及饲养成本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已基本上完成商品鸡以自养为主向社会化饲养这一养殖模式的过渡,企业自养肉鸡已不足10%。 从目前“公司+农户+养殖小区”经营模式的运行效果来看。基本上做到了三满意,即政府满意,养鸡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企业满意,肉鸡社会化饲养既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少养殖环节所承担的风险,又降低生产成本;农户满意,养鸡本小,利大,见效快,在正常情况下,养1只鸡可获利1-3元。 目前,各个肉鸡企业用于生产出口或内销产品的原料鸡,基本上来源于社会化饲养。预计中国鸡肉消费量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社会化饲养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2.我国肉鸡社会化饲养存在的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许多同行人士乐观地认为,中国禽肉的产品的出口量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因为生产成本低是中国禽肉产品的优势,但残酷的现实却粉碎了很多人的美梦,仅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一季度,日本、欧盟、中东地区、俄罗斯、韩国等中国禽产品主要进口国先后数次因“禽流感(AI)”、“新城疫(ND)”、“磺胺”、“氯霉素”等问题停止从中国进口中国的禽肉产品。 根据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畜禽产品屡遭封杀这一事实来看,病毒和药物残留物已成为困扰我国畜禽养殖出口企业的主要问题,而采用“公司+农户+养殖小区”模式的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现行的“公司+农户+养殖小区”上生产体系来看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疫病多发,死亡率高。目前在“公司+农户+养殖小区”生产模式中,直接从事肉鸡饲养或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不懂专业知识,缺乏疫病防治的临床经验等问题。而公司派出的技术人员,又因为养殖户比较分散,终日疲于奔波,技术服务犹如蜻蜓点水,很难做到细致工作,顾点顾不了面,鸡群疫病防治工作的质量难于保证。病毒病和细菌病时有发生,一旦发病几乎整个村庄养殖户或整个养殖小区无一幸免。由于不能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投药就变成了当前控制疫病的主要手段。频繁用药,不合理用药导致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可用于临床的敏感药物越来越少,有些养鸡户处于自身利益原因,不按规定用药或不按休药期规定停药。迫于无奈,为了确保出口鸡肉产品的质量,几乎所有从事鸡肉出口贸易的养鸡企业,都已购置了试验设备、建立起自己的病毒、药残检验室。现在列入常规检验的项目有禽流感、新城疫、磺胺、克球酚、氯霉素等。随着形势的发展,检验项目还在增加。由于增加了宰前检验项目,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利润下降。有的企业干脆停止生食出口业务,原因在于可供生产出口的合格原料鸡不能满足供应,有些小公司无力自行解决这些问题而倒闭。 2.2 生物安全体系尚未完善 生物安全体系是在大规模养殖条件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最有效传染病控制方法,它将疫病综合防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采取防范措施,阻断病原体传入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致病因子对鸡群造成的危害。我国大规模肉鸡社会化饲养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生物安全性认识不足或缺乏深刻理解。无论规模化饲养小区还是散养农户,区域生物安全体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这些都为今后肉鸡社会化饲养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2.2.1 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 许多养殖小区或散养农户在鸡场选址时,没有考虑地势、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未来鸡群疫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将鸡舍建筑在村边、路边、低洼地带、仅有的空闲场地与其他畜禽场比邻。 在鸡场整体布局方面,栋与栋之间的距离过近,有的小区栋间不足6米,根源在于鸡舍建的多,从政府得到的补贴越多;鸡场内生产区和生活区不分;净道和脏道混用;有些乡镇干部为了搞所谓的政绩工程把所有的养殖小区(鸡、猪、牛)集中建在一起,扩大影响;有些鸡舍使用旧房舍、废仓库或简易塑料棚。 在鸡舍建筑和设施配套方面,有些鸡场为了省钱,舍外主要道路、舍内地面或墙壁(至少距地面50公分高度)没有做硬化处理,无法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鸡舍内建筑简陋,密闭性和绝热保温性能较差,防鸟、防鼠、防虫功能不良;绝大部分养殖小区或农户在饮水、喂料、供暖等方面使用的设备比较落后,没有换气设施,仅靠自然通风。 由于鸡舍在建筑质量和设施配套方面存在天生缺陷,因无法保证舍内小气候符合鸡群生长发育要求,一遇气候变化,如风、雨、雪或出现极端气候等情况,舍内环境温度变化较大,鸡群应激频繁,因此而发病情况屡见不鲜。 2.2.2 人流和物流疏于管理 人员和物品是疫病传播的媒介。大多数养殖小区没有围墙,无法控制场内场外人员进出鸡场;小区内鸡舍由于若干农户分别租赁饲养,闲暇时聚堆聊天,互借工具或交叉使用比较普遍;小区没有专门设置净道和脏道,无警视标志(闲人免进或防疫重地,谢绝参观);带入小区内的物品没有进行消毒的设施,没有物品流动的规定或制度。 2.2.3 疫病防制的关键环节把关不严或被忽略 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小区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最大日龄差有两周;鸡群免疫有饲养员自己操作,没有专业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免疫质量无法保证;舍内地面没有硬化,每批饲养结束后无法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不能有效地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舍内没有排污设施,舍内污水随意乱泼;病死鸡随意丢弃和食用;运料车、毛鸡车在不同场间料、拉鸡,不能做到划片或定点运输或对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另外大多数鸡场没有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环境消毒的计划,不能有效地杀灭舍内外病原微生物。 2.3 管理制度不全,检查监督没保障 大多数养殖小区都是由多位农户承包饲养,每户负责1-3栋。小区内没有明确指定负责人。对小区的管理上,中介组织与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执行办法,如防疫制度、操作规程等。小区饲养员随意行为较大,行为后果常常不可预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