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降低垫料中氨气产量的管理措施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7-21  互联网

作者:Carlyle Bennett,市场拓展部家禽专家,马尼托巴农业食品与乡村发展部。 yzyz
  你的垫料会产生多少氨气?不同鸡群垫料中每小时释放的氨气量是不断变化的。在火鸡10周龄的时候,潮湿的垫料产生的氨气量能达到添加充足新稻草的干燥垫料的300倍。如果空气中氨气量超过10ppm,火鸡抵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会削弱。即使通风系统可以将氨气量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但是如果使用能产生高水平氨气的垫料,鸡胸部积水的发生率还是趋于增加。因为当鸡坐在垫料上时,胸部皮肤会受垫料刺激故而导致胸部积水发生。因此控制鸡舍内氨气产量和空气中氨气水平都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保持鸡群健康和胴体质量。 yzyz
  鸡舍内管理氨气生产的策略yzyz
  在6周龄以后每周添加一次或者两次新鲜稻草。 yzyz
  建立10cm高的基础垫料。 yzyz
  通过风扇以及加热将垫料水分保持在35%以下。 yzyz
  管理好饮水器以减少溢水现象发生。yzyz
yzyz
  降低鸡舍温度。 yzyz
  对垫料进行酸性处理有助于垫料水份溶解吸收氨气。 yzyz
  产氨菌对碳和氮的需求yzyz
  火鸡垫料中的细菌需要碳和氮源来维持生长和生产氨气。随着鸡群的逐渐长大,粪逐渐堆积,稻草逐渐分解,这些都给细菌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如果你要堆肥或者将垫料重复利用,产氨菌在鸡群较小的阶段就会成倍生长,这是因为陈旧的垫料已经包含了大量可利用氮和碳,给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鸡群密度高饲养由于粪积累速度加快,也有利于氨气产生。yzyz
  水份在生产氨气和溶解氨气中的矛盾作用yzyz
  产氨菌需要的最低水份含量,大约30%。随着水份含量从30%向40%提高,产氨菌也加倍生长增殖。实际上,在鸡群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如果不加速通风、提高加热成本或者采取低密度饲养,很难将水分保持在30%以下。即使你确实通过管理保证了垫料干燥,粉尘水平将增加从而导致鸡气囊损害,这就是你试图通过控制氨气水平避免产生呼吸道疾病的结果。实际上,应该将鸡舍内离饮水器1.0米以外任意地点的垫料水份保持在30-35%。水份在这个范围内变化的垫料不会很湿,但是如果你放在手里压榨一下垫料会粘在一起。yzyz
  水份在增加产氨量上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它在溶解俘获氨气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垫料产生的大量氨气开始溶解在垫料的水分中,阻止氨气作为气体释放到空气中。对垫料进行酸化处理或者降低垫料pH值能够增加垫料水分中氨气的溶解量。垫料的系氨力可以作为临时的缓冲液阻止氨气产量的增加。yzyz
  如果垫料变干,水中溶解的氨将作为气体自由释放进入空气,如果此时没有增加通风量,氨气会在鸡舍内蓄积。翻转垫料会将湿的垫料暴露出,此时氨气饱和的垫料会将氨气释放进入空气,从而也会增加氨气释放量。垫料可能需要每周翻转两次以避免每次垫料翻转时会释放大量氨气进入空气中。 yzyz
  饮水器周边的圆环区域含水量为60-75%,这个水平会溶解许多氨气降低细菌的活力。在圆环区域顶部形成的硬壳也可以作为一个物理屏障阻止氨气释放。在离饮水器圆环区域0.3-1.0米的地方,因为垫料水份含量足以支持产氨菌的快速生长但是不能溶解吸收产生的所有氨气,因此氨气的释放增加。饲养员通常定期移动饮水器以阻止圆环的形成,这样做并不能降低氨气产量,而只是将水分在鸡舍更广范围内重新分部。饮水器管理,减少总水的溢出量,这样才能减少鸡舍内总的水分含量,进而降低垫料中的氨气产量。yzyz
  添加新鲜的垫料yzyz
  添加新鲜垫料对产氨量会产生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干燥的物理屏障阻止了氨气释放进入空气。如果定期添加新稻草,垫料会变得更干燥,垫料中的可利用碳也会进一步减少,从而产氨量会进一步降低。新鲜稻草粒度较大,细菌很难从中获取可利用碳,相比较而言,细菌更易从粒度较小,已经降解的旧垫料颗粒中获取养分。垫料根基比较厚有利于水分从垫料表面释放,也有助于氨气溶解于垫料堆中。垫料厚度超过10cm的鸡舍产氨量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添加垫料的累加效果。yzyz
  鸡舍和垫料温度的重要性 yzyz
  降低鸡舍内空气温度在18℃以下会,产氨菌的生长下降很明显,如果温度继续下降,细菌的生长也会持续下降。为了粗略的测量垫料的产氨量以及寻找鸡舍内“热的地方”,你可以测量垫料表面往下1cm以下的温度。在鸡6周龄以后,27℃以上的垫料可能会产生高水平的氨气。在凉爽的鸡舍(如15℃),垫料可能比27℃凉快很多,但是垫料的任意地方温度都比鸡舍内空气温度高5℃,这种情况下垫料仍然会产生很多氨气。因为垫料细菌的产热作用,垫料温度通常比鸡舍内空气温度高。

http://farm.00-net.com/yz/yj/3/2007-07-21/13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