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假如SARS再来———从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开始的探访
假如SARS再来,我们还会像2003年春那样猝不及防吗?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我们的城市已经走在了前头,率先建起一个专门应对重大突发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平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它的目标是:成为上海市公共卫生的“快速反应部队”,争创亚洲一流的公共卫生中心和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中心。
探访,从昨天这个“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开始。
烛光一点点亮起来
一路烛光。
昨夜暮色中,一进上海美术馆,中央十几支蜡烛簇拥大把红玫。上楼,一级级台阶两侧,一处处烛光摇曳。登顶,进入5楼拍卖大厅,星星点点,几百支红烛与厅内橙色的灯光呼应,很暖。
这是每年5月的“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这是全球93个国家4500多个社团共同的悼念日,悼念自1983年以来全球被艾滋病夺去的2800万生命。前天,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艾滋病慈善晚会“生命舞会”,美国影星莎朗·斯通打出“胜利”的手势。昨天,“烛光日”首次在上海点燃。
数百沪上企业界人士齐聚,点燃烛光、举杯悼念,还为这申城首次的“烛光拍卖”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第一幅展品登场了,画意深远,大片灰暗中一点红色鲜亮。手臂频举,起拍价转眼就涨了一倍。很快,两件衣服、一套珠饰、一瓶红酒,都非特稀奇,却被现场的热情推得身价倍增。直到最后一幅画《天堂没有规则》,一次次喊价,一次次上涨,最后翻了4倍多……
让烛光点亮希望。活动发起人之一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卢洪洲说:“关爱艾滋,在上海从未停止过。我们中心作为上海市艾滋病收治的定点医院,不仅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全面医疗诊治,还成立了‘东方爱心俱乐部’,去关爱每一条脆弱的生命。”
熠熠(化名)倚在爸爸怀里,一个劲挥着胖乎乎的小手,笑嘻嘻的,大眼睛滴溜溜转。
除了腋下一块不易察觉的脓肿,很难判断眼前这活泼可爱的1岁婴儿竟是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
主治医生惋惜地称熠熠为“小艾滋”。生下来是一样的天真烂漫,可刚一星期,防疫站传来消息:母亲确诊艾滋病。战战兢兢一看小熠熠,确实常常发热,吃点东西就呕痰,连粪便里都是痰。立送医院,迅即转来公共卫生中心,一查,病毒载量高达十万!医生惊呼:这个量对婴儿来说,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就这样,去年大年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在病房度过。如今,熠熠的病毒载量降到了3000多,转危为安。
“以前熠熠很瘦,到七八个月大了还总是呆呆的,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现在劲可大了。熠熠来,拍个手。”爸爸话音刚落,小熠熠立刻起劲鼓掌,依然笑态可掬。
一度想“放弃治疗”,最后是“坚持到底”;全家已倾其所有,又在关键时候,“获得医院特例争取来的免费用药”……写来激动感谢信的,不止熠熠全家,还有一位同样境况却“人到中年”的母亲:“几度想双双自杀,是你们给了我生命和生存的机会,给予我们这个不幸濒临绝境的家以希望。”
烛光,正一点点地亮起来。
神秘的“一号工程”
救助艾滋,只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的众多任务之一。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特殊的使命———SARS肆虐未毕,上海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心的建立就被作为了当年度的市政府一号工程。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上海的“小汤山”,只不过不再是“临时”。
它在哪?自前年冬天落成以来,这一占地33.3公顷、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大型医学中心,一直有些神秘。
车入金山,从A4高速公路亭卫出口处下来,一转就到。绿茵铺地,曲廊回旋,恍然中如一座座别墅,顿感心旷神怡。中心主任张志勇笑道:“一切为了病人。”
投入是前所未有的。重症肝炎ICU(重症监护)科,目前在国内规模最大,最具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上海首个数字化手术室,灯光调节、病例查阅全都智能化,还可图像传输即时进行专家会诊;国家级的突发传染病病原应急检测实验室,全市仅有两处,为鉴诊禽流感病毒立下汗马功劳;影像资料阅读中心,将传统的X光片搬进电脑查阅,清晰度、便捷度都大大提高……走马观花,却已目不暇接。
最触目的还是门诊大楼。自动门一进,左中右分开三条大道,宽阔笔直。“中间是日常所用,左边那条是呼吸道病人的紧急走道,右边是消化道病人的紧急走道。万一SARS又来了,我们就可以分门别类同时应战。”中心宣传科周科长介绍。
换上一件白大褂,又加披一层防护服;无污染区、半污染区,直至病房手术室……似乎SARS景象,却增许多从容。
真的禽流感来了
一切就像实战。
子夜,风雨交加中骤然铃声大作。值班医生王国贤听到电话那头主任张志勇的话语,简短有力———“紧急组织人力,开设A区病房,准备收治禽流感患者。”
不到一刻钟,医护人员摸黑趟水集中了,急救药品送到了,心电监护仪安装了,氧气瓶挂好了,酒精消毒液配好了。一小时内,电脑调试完毕,防护口罩到位,探视系统正常,保安科开始彻夜警卫。再半小时后,“禽流感患者”入住,党员护士长陶永红等紧随而入,“全身武装”零距离接触,查体、输液一丝不苟。天未亮,专家紧急会诊排除疑似。3点45分,张志勇召开党政领导及职能科室干部会议,王国贤才恍悟,这只是一次中心作为市人禽流感定点医院的实战演练。
真的禽流感很快便来了。
今年3月,随着市内一例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中心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收治病房备班人员和医学观察病区也已布置就绪。果然,一日傍晚,中心接到通知,要接收5例人禽流感医学观察人员。
消毒隔离流程再次紧急启动了,药品摆放等有条不紊;病人还未到,肥皂、牙刷、毛巾甚至内衣,都已整齐摆放好……那一次参战的护理人员唐帼锦记得,头一回在电梯口与观察对象相见时,自己的“全副武装”让对方瞪大了眼。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中心成立一年半来,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抓管理、练队伍、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筹划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准备,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内精兵勤练,举办系列培训讲座136次;对外全球联动,赴法国马赛公共救助医院学习,与新加坡有关机构合作,去洛杉矶实地借鉴,还有,前往全球人禽流感重灾区的泰国深入一线,学抢救、学管理、学防控,又请泰国卫生部的权威专家来沪传经……
中心党委书记孟莲娣说:“一旦发生疫情,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按照上级的指令,迎接战斗。”
法国飞来感谢信
一张照片,父与子,挥手微笑,从遥远法国飞来。
附信洋洋洒洒数十行,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法国父亲保罗一字一句,发自肺腑:“请转达我对全体医护人员的深深谢意,告诉他们我是那么开心,因为他们给予我儿子如此长期和高效的医护。也许,你会觉得我是个太紧张的父亲,但请你明白,这次的病情对我儿子有多凶险……”
的确凶险。儿子二十出头,在上海外贸学院留学,连续一个多月发烧头痛后,那夜昏迷在房。急送医院,已陷入深度昏迷,仅剩微弱呼吸。上呼吸机,紧急抢救,一连抢救两个星期,最危急时主治医生连续5天没回家,终于把昏睡叫醒。一例罕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就这样被及时救治并防控。
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除了应对SARS、禽流感等重大突发疫情,日复一日也在应对着流脑、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妊娠肝炎等传染病,救助着一个又一个罕见。
大口大口的血不断呕出,肝硬化的陆先生从入院起就危在旦夕。赶紧剖腹一看,天呐,全身5000CC的血,居然近3000CC都集中于此。手术抢救,抢回一条命,谁知又凶险连连。术后第七天,在通常以为渐趋好转的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陆先生又患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幸亏守护细心及时察觉,未待发作到喘不过气就已上了呼吸机。真险!若待发作再抢救,成功率仅1%到2%。
成功源于精心与精湛。全市首例艾滋病并发青霉菌病患者,发热后脸部出现一种奇怪的皮疹,活像一个个肚脐眼,查出是患青霉菌,如不救治必死无疑。对症下药,很快化险为夷。全市首例艾滋病血友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做手术容易大量出血,业内公认难度很高,却在此成功切除。
还有最为罕见的,一例艾滋病合并严重剥脱性皮炎———那夜救护车送来时,患者全身精光,裹着一席被单,散发阵阵恶臭。也是没办法,得了艾滋病又吃错药过敏,全身烂得不成样。已经一脚踏进了鬼门关,要是并发败血症,就回天乏力了。连夜救治,精心护理,还特地找来钢丝扎成支架,架在病床上,再小心盖上棉被……
相信许多人都曾这样想过,从2003年那个硝烟弥漫的春天起,接二连三的SARS、禽流感疫情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专门应对的现代化机制、队伍与平台,有备而无患。
我们就这样想了,我们就这样做了。
除了上海,全国各地大批专门应对机构正在兴起。共同的使命一样的心愿:保卫家园,关爱生命。
就像昨天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点点烛光,关爱与希望,从来需要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