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鸡蛔虫病是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鸡蛔虫分布广,感染率高,对雏鸡危害性很大,严重感染时常发生大批死亡。 【病因/病原】 1.形态特征 虫体淡黄色,圆筒形,体表角质层具有横纹, 口孔位于体前端,其周围有一个背唇和两个亚腹唇,在背唇上有 一对乳突,而每个亚腹唇上各有一个乳突。 雄虫长58.0~62.0毫米,最大宽度为1.12~1.50毫米,在泄殖孔的前方具有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上有明显的角质环。尾部具有性乳突10对,分成四组排列,肛前3对,肛侧1对,肛后3对,尾端3对。具有等长的交合刺1对。 雌虫长65~80毫米,最大宽度为1.46~1.50毫米。阴门位 于虫体的中部,肛门位于虫体的亚末端。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 73~90微米X45~60微米。 【病因附图】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征] 鸡蛔虫病的流行包括病原的存在、虫卵发育所需的外界条件、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和宿主的易感性等四个环节。 鸡蛔虫产卵量大,一条雌虫一天可产72500个虫卵,对环境污染严重。鸡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的发育与温度、湿度、阳光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虫卵发育所需的温度界限为10~39℃之间,在10℃下,虫卵不能发育,但在0℃中可以持续2个月不死亡。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虫卵发育时间与温度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鸡蛔虫卵需在潮湿的土壤中才能发育,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能发育为侵袭性虫卵。侵袭性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在6~15个月。蛔虫卵受阳光的照射极易死亡,但对化学药物有—定的抵抗力,在5%甲醛溶液中仍可发育为侵袭性虫卵。 雏鸡在3~9月龄时,特别易感染鸡蛔虫,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易感性则逐渐降低。1年以上的鸡,在饲养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很少有感染性。鸡蛔虫在鸡体内生存的时间为9~14个月,平均约为1年,1年以后虫体便逐渐被排出体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B时,则能降低雏鸡对蛔虫的抵抗力。 生活史 鸡蛔虫为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在潮湿的土壤上,在适当的温度下便开始发育,发育至含二期幼虫的虫卵,具有感染力,因此称为感染性(侵袭性)虫卵。侵袭性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卵在鸡的消化道中孵出幼虫,幼虫到十二指肠后段的肠腔与肠绒毛的深处,并钻进肠黏膜内,破坏李氏分泌腺。经1周后,幼虫又从黏膜内逸出,自由生活于十二指肠后部的肠腔中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鸡小肠中,感染严重时在嗉囊、肌胃、盲肠和直肠中亦有寄生。鸡食入感染性虫卵至蛔虫发育成熟共需50天左右。 致病作用 鸡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对鸡均有危害作用,成年鸡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而雏鸡受感染时则临床症状较明显。幼虫钻人肠黏膜时,损伤肠绒毛,破坏腺体分泌,引起肠黏膜出血、发炎和形成结节,引起鸡消化功能紊乱;成虫寄生于肠内时,其代谢产物能引起鸡体慢性中毒,使雏鸡生长发育受阻,母鸡产蛋率下降。鸡感染严重时,成虫大量聚集在肠管内,可引起肠管的堵塞甚至破裂,而导致鸡死亡。 【病理学】 【病理学图】 【症状】 患病雏鸡表现为生长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动,两翅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食欲异常,初期食欲减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稀粪中带有血液,鸡体消瘦并可导致死亡。 【症状图】 【诊断】 采集鸡粪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或结合剖检病(或死)鸡,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剖检时发现虫体可确诊。 【治疗】 1.左旋咪唑 鸡口服量为20毫克仟克。 2.丙硫苯咪唑 按10—20毫克仟克体重投喂。 3.丙氧咪唑(Oxibendazole) 按40毫克仟克体重投喂。 4.噻嘧啶(Pyrantel) 按60毫克仟克体重投喂。 5.芬苯达唑 按20毫克仟克体重投喂。 【防治措施】 1.定期清洁禽舍,定期消毒,对鸡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杀灭虫卵。 2.对易感鸡群定期驱虫,成年鸡应在冬季10~11月驱虫一次,在春季产蛋前应再驱虫一次;幼鸡在2月龄开始,每隔一个月驱虫一次。 3.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避免互相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