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感染自19世纪以来即广泛见于世界各国的鸡、野鸡和观赏鸟。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白痢曾经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但通过对鸡群进行感染状况调查并屠宰感染鸡,鸡白痢现今已不再是集约化养鸡国家中的重要鸡病了。然而,其它沙门氏菌,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对养鸡业的危害越来越大。由于隐性感染鸡并不表现临床症状,难以发现和处理。随着鸡肉和蛋品产量的增加,使得沙门氏菌的传播更为广泛。由于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常常会因食物处理不当而发生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所以,在集约化养鸡场,鸡沙门氏菌病的防制必须坚持长远第一,预防第一,建立检疫淘汰制度,严格遵守兽医卫生防疫制度,达到控制本病的目的。以往人们控制沙门氏菌病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生产中各个环节以及环境的消毒;扑杀抗体阳性鸡,特别是种鸡;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最近几年,许多国家都逐渐在使用包括活菌苗、灭活苗以及通过盲肠培养物和其他益生菌的竞争性排斥法来控制沙门氏菌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仅就沙门氏菌病的疫苗防制情况作一简介。 一?沙门氏菌灭活苗
灭活苗是用灭活的细菌制成的,并应用油佐剂制成油乳剂。油乳剂灭活苗必须以注射途径施用。灭活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这些抗体可进入血液循环并可传递给后代而对最初几周龄的雏鸡提供保护。
美国学者Lozano等对肉种鸡和蛋鸡分别在12周龄和18周龄免疫肠炎沙门氏菌(SE)菌苗,随后在27和55周进行强毒SE攻毒,表现抗粪便克隆株较好,有80.6%和100%保护力,而非免疫鸡有20.6%和0%保护力。通过检测卵巢、输卵管、腹膜和肝脏发现,抗侵袭保护力在55周龄分别是86.1%和100%,而非免疫鸡为25.9%和71.4%的保护力。来自免疫和非免疫肉用种鸡的后代用强毒SE(4型)对3日龄和15日龄鸡进行攻毒,结果免疫鸡后代有100%的保护力,非免疫鸡后代在3日龄攻毒的保护力为25%,在15日龄攻毒的保护力为10%。肠炎沙门氏菌菌苗在接种后通过鸡的免疫系统可建立一道抗沙门氏菌垂直和水平传播的屏障,对肉用种鸡和商品蛋鸡的田间试验显示了极佳效果。
德国生产的“德力威109SE”(TALOVAC109SE)是一种灭活油乳剂菌苗,内含噬菌体型13、13A和28的肠炎沙门氏菌,可在种鸡和蛋鸡产生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主动免疫力。通常在10周龄进行首次皮下接种,4周后进行第二次接种。在27万多只鸡中进行的安全性试验表明,此疫苗皮下注射后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采用同源或异源攻击法进行的效力试验表明,肠炎沙门氏菌在内脏器官、生殖器官和肠道中的定居数量大大减少了,垂直传播和蛋壳污染也明显减少了。免疫接种后的蛋鸡在接受攻击后与不接种的对照鸡相比,产蛋量不下降或仅有很少的下降。种鸡接种后对一日龄雏鸡经口攻击的结果表明,母源抗体对2周龄以内的雏鸡抗早期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意大利研究报道,用灭活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型4(Sept4)制备了三种菌苗:A苗用轻矿物油乳化,每只鸡用0.3毫升;B苗用氢氧化铝吸附,每只鸡用0.5毫升;C苗用轻矿物油乳化,每只鸡0.5毫升。用6组每组20只和3组每组40只1日龄鸡进行实验,于21日龄时给6组鸡皮下接种菌苗。于42(静脉感染鸡)、49(静脉感染鸡)或63日龄时(口服感染鸡),用108菌落形成单位Sept4实验性感染接种菌苗组和未接种菌苗组。结果表明,用矿物油乳化和氢氧化铝佐剂制备的菌苗都能有效抵抗静脉感染。静脉感染引起对照鸡大量死亡。感染后30天,口服感染未接种静脉鸡在泄殖腔拭子中回收到肠炎沙门氏菌,60%对照鸡回收到肠炎沙门氏菌。用矿物油乳化的2种菌苗产生的循环抗体多于用氢氧化铝吸附制备的菌苗,但是这种性能上的差异不影响水性菌苗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效力。
二?沙门氏菌活菌苗
由于应用灭活苗其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活菌苗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且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用活菌苗防制沙门氏菌的工作表明这种疫苗可以给新生雏鸡口服投药。疫苗菌可广泛寄居于肠内从而防止其他沙门氏菌再感染,其机理就象固相营养肉汤培养物中细菌生长的衰减调节一样。德国学者Hahb等在SPF来航鸡和肉用种鸡进行了SE活菌苗的试验,结果表明活的肠炎沙门氏菌疫苗能够有效限制攻毒后细菌的传播和持续感染,经过免疫的肉种鸡在整个生产期均被保护。单独用灭活苗不能抑制SE攻毒株的传播和持续感染。
德国在80年代后期以来已研制出数种沙门氏菌菌苗,并进行了相关的室内试验和田间应用,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S.vacT是Leipzig大学Linde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专门用于鸡的活菌苗,其菌株为伤寒沙门氏菌(Stm)是一种漂移变异株,给鸡接种1×8log10CFU/只的疫苗量即能为之提供良好的保护,而接种10倍的剂量亦很安全,但不能提供更好的保护。该菌苗满足WHO(世界卫生组织)(1972)有关疫苗的无毒和免疫原性的各种要求,遗传性稳定,以及对鸡和人的安全性。为保证疫苗菌能早期定居于鸡的胃肠道,菌苗应在雏鸡出壳后的第一次饮水中投予,同时避免使用任何抗生素。ZOOSALOPLH活菌苗是Paul-Ehrich研究所于1992年注册并开始在全德国境内使用,其菌株是Stm的一种腺嘌呤和组氨酸营养突变体。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该菌苗不但能预防Stm感染,亦可用于预防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有效地阻止野菌株在免疫鸡肝脏内的定居,亦能明显地抑制其在盲肠内的增殖。
美国华盛顿大学狄斯博士已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双缺失活菌苗。该菌株缺少cya和trp基因,无致病力,具有不同的荚膜和鞭毛。这种双基因缺失变异株比在欧洲研究开发并已得到广泛使用的单缺失变异株更为安全。该菌苗通过其在肠道内的抑制性繁殖,可以预防和抑制几种主要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的定居。该产品可在刚出壳的肉用雏鸡进行喷雾免疫,二免可在14日龄时进行饮水免疫。这种免疫程序可以保护8周龄肉鸡免遭野毒侵袭。该菌苗对大日龄鸡也有保护,但后备鸡群和产蛋鸡的首免剂量比雏鸡要大,在饲养的中期需要进行二免。用该疫苗可防止鼠伤寒沙门氏菌或肠炎沙门氏菌传播到接种鸡所产的蛋内,而对产蛋没有影响。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表证实用活强毒沙门氏菌接种可以引起对产蛋鸡沙门氏菌感染的长期保护。
匈牙利学者Szmolleny等对1日龄AA种鸡口服肠炎沙门氏菌(AroA)株和鼠伤寒沙门氏菌(Zoosaloral-H)株活菌苗,然后用同源和异源株攻毒。结果是对同源株有较强的保护力,而对异源的保护力下降。试验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较肠炎沙门氏菌疫苗更具有保护力。这两株疫苗均较竞争性排斥微生物区系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