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爱拔益加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指南(三)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2  互联网

母鸡育成程序

种母鸡的饲喂程序必须正确管理,使其每周获得持续稳定的体重增长。如母鸡吃料过多将造成超重,反之,则会延迟性成熟而延迟产卵。

为促进鸡群均匀度,也许有必要修改传统的饲喂程序。下列饲喂程序中,因为每周内鸡苹吃料天数减少,而采食日相对吃料量较大,从而使性情活跃和不活跃的鸡苹都有机会得到它们所需的营养。

<--mstheme-->

限制饲喂程序<--mstheme-->

隔日饲喂

鸡苹隔日饲喂,应开始於 2ˉ4 周龄

2/1饲喂

鸡苹在三天中饲喂两天,可在 6 周龄後作为隔日饲喂或 5/2饲喂的一种过渡方法。

5/2饲喂

鸡苹在七天中饲喂五天 ( 停料日不可连续进行 )。主要於 12ˉ22周龄时采用。

6/1饲喂

鸡苹在七天中饲喂六天,在 17ˉ23周龄时采用尤为有效。<--mstheme-->

使用限制饲喂程序时,在任何一个喂料日中喂料量不可超过产蛋高峰料量,这一点在出现饱食性林克时尤为重要。

<--mstheme-->

例∶AA 羽毛鉴别系母鸡<--mstheme-->

高峰料量∶165 克/苹

使用隔日饲喂直至采食量约为 156 克/苹 ( 16周龄 ) 为止。

使用 5/2 饲喂法直至每日采食量约 161 克/苹 ( 22 周龄 ) 为止。<--mstheme-->

推荐的饲喂量可根据饲料配方、温度、气候条件、紧迫因素等加以调整变化。实际喂料量必须由每周鸡苹的平均体重来决定。

如果鸡苹体重低於标准,可稍加料量直至鸡苹体重达到标准为止。

如鸡苹体重在 13 ~ 15 周龄时超过标准,不要尝试将其体重拉回标准,而应保持其体重每周稳定的增长,其结果,鸡苹开产时的体重将高於正常鸡苹。

如鸡苹於育成早期超重,也许还有时间调整喂料量使其回到标准体重。

公鸡育成程序

育成期公鸡所用饲料配方应与母鸡相同。

公鸡每周平均的体重增长应该如下∶

<--mstheme-->日龄 ( 周 )<--mstheme-->增重 ( 克 )<--mstheme-->5ˉ9

10ˉ17

18ˉ20

21ˉ26<--mstheme-->

125

135

155

175<--mstheme-->

限制饲喂程序 ( 隔日、2/1 或 5/2 饲喂法 ) 应用於整个育成期,以获得所需的体重增长。

密切注意公鸡饲养面积、饮水位置和采食位置的最低要求,在育成期如果上述位置不充足,将增加公鸡在产蛋期的争斗性。

体重均匀度

均匀度可由鸡苹个体体重计算求得,通常是以某一特定范围内的鸡苹个体体重的百分数来记录。这个范围一般为平均体重加减 10% 来表示。

这样,如果一群鸡平均体重为 1000 克,通常均匀度计算为∶

1000±10%=900-1100 克。那麽,抽样中个体体重在 900-1100 克范围内的百分数值即为该周龄鸡群体重均匀度数值。

使用如上方法计算均匀度,通常受到下列三个因素的影响∶

·鸡群的平均体重。

·鸡苹个体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上下的分布情况。

·用来称量个体体重的称的分度。

称重时所使用的称,其不同的分度会影响均匀度的计算。因此不仅需要根据平均体重确定均匀度数值,而且对称重所用的称的分度加以限定也是很有帮助的。同一群鸡使用两种不同分度的称去称量会得出两个不同的鸡群均匀度百分数值。

<--mstheme-->
爱拔益加母鸡均匀度近似值 ( ±10% )

应用分度为 20 克的称进行称量<--mstheme-->

周 龄<--mstheme-->

*

体 重<--mstheme-->

%

C.V.<--mstheme-->

%

均匀度<--mstheme-->

<--mstheme-->周 龄<--mstheme-->

*

体 重<--mstheme-->

%

C.V.<--mstheme-->

%

均匀度<--mstheme-->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mstheme-->

409

499

590

681

772

863

953

1044

1135

1249

1362<--mstheme-->

8.0

8.1

8.2

8.4

8.5

8.6

8.7

8.8

9.0

9.1

9.2<--mstheme-->

78

78

78

78

78

78

77

77

72

71

70<--mstheme-->

<--mstheme-->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mstheme-->

1476

1589

1703

1816

1930

2043

2202

2361

2520

2679

2838<--mstheme-->

9.3

9.4

9.6

9.7

9.8

9.9

10.0

10.0

10.1

10.1

10.2<--mstheme-->

72

72

70

70

71

70

70

70

70

70

70<--mstheme-->

*该表中所列为爱拔益加常规系母鸡 ( 顺季 ) 体重值

上表为使用分度为 20 克的称称量鸡苹所得到的均匀度近似值。

如一个鸡群均匀度较差,则必须∶

·把鸡群按其体重分成若干组,按其所需分别饲喂。

·降低鸡群密度。

·增加或改变采食和饮水位置。

为防止出现误差和给鸡苹造成紧迫,称重工作需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执行。

·当使用每日限饲时,应於饲喂前称重。

称重方法∶

·圈鸡前在舍内各处走动,使鸡舍墙壁附近的鸡苹活动起来,以便使抽样更为精确。不要称取来自鸡舍角落和料箱周围的鸡苹。

·使用精确,最大分度为 20 克的称来称取体重。

·称鸡时使用圈鸡网,每次圈围 50 ~ 60 苹鸡,称量所圈围的每一苹鸡的体重,不要舍弃其中过大或过小的鸡苹。

·重复上述步骤在舍内不同的地方取样称重。

·根据鸡群的规模,抽取母鸡 1 ~ 3% 和公鸡 5% 的进行称重。当鸡群较小时,需要增加抽样数目来确保称重结果的精确性。

·鸡苹个体称重结果采用竖方图形式记录 ( 见下例表 )。通过这种记录方式可以直观地看出鸡群均匀度的好坏,从而使技术人员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每一鸡群的称重结果和均匀度都要记入鸡群档案。

<--mstheme-->
<--mstheme-->爱拔益加

肉用种鸡“ 常规系 ”产蛋标准<--mstheme-->

周 龄<--mstheme-->产蛋周<--mstheme-->产 蛋<--mstheme-->孵化率/产雏<--mstheme-->饲养日

产蛋率%<--mstheme-->

入舍母鸡

累积产蛋<--mstheme-->

平 均

蛋 重<--mstheme-->

入舍母鸡

产合格蛋<--mstheme-->

只入舍母鸡

鸡产合格蛋<--mstheme-->

入孵蛋

孵化率%<--mstheme-->

入舍母鸡

周产雏鸡<--mstheme-->

累积入舍

母鸡产雏<--mstheme-->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msthem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mstheme-->

5

20

38

55

74

82

85

86

85

85

84

84

83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2

61

60

59

58

57

56<--mstheme-->

---

2

4

8

13

19

25

31

37

42

48

54

60

65

71

76

82

87

92

97

102

107

112

117

122

126

131

135

140

144

148

153

157

161

165

169

173

176

180

184

187

191<--mstheme-->

---

51.3

53.5

54.3

56.7

57.3

57.9

58.5

59.1

59.7

60.3

60.9

61.5

62.1

62.7

63.3

63.8

64.3

64.8

65.3

65.7

66.1

66.5

66.9

67.3

67.7

68.1

68.4

68.7

69.0

69.3

69.5

69.7

69.9

70.1

70.3

70.5

70.7

70.9

71.1

71.2

71.3<--mstheme-->

---

0.3

1.2

2.6

4.5

5.2

5.7

5.7

5.7

5.6

5.6

5.6

5.5

5.5

5.4

5.3

5.2

5.1

5.1

5.0

4.9

4.8

4.8

4.7

4.6

4.5

4.4

4.4

4.3

4.2

4.2

4.1

4.0

3.9

3.9

3.8

3.8

3.7

3.6

3.6

3.5

3.4<--mstheme-->

---

---

1

4

9

14

19

25

31

37

42

48

53

59

64

69

74

80

85

90

95

99

104

109

113

118

122

127

131

135

139

143

147

151

155

159

163

166

170

174

177

181<--mstheme-->

---

75

78

82

84

86

88

90

90

91

91

90

90

90

89

89

89

88

88

88

88

87

87

87

86

86

85

85

84

84

83

82

82

81

81

80

80

79

79

78

77

77<--mstheme-->

---

0.2

0.9

2.1

3.8

4.5

5.0

5.2

5.1

5.1

5.1

5.0

4.9

4.9

4.8

4.7

4.6

4.5

4.5

4.4

4.3

4.2

4.1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3

3.2

3.1

3.1

3.0

2.9

2.9

2.8

2.7

2.6<--mstheme-->

---

---

1

3

7

12

17

22

27

32

37

42

47

52

57

61

66

71

75

79

84

88

92

96

100

104

108

111

115

119

122

125

129

132

135

138

141

144

147

150

152

155<--mstheme-->

本表中所列出的产蛋标准是在最佳饲养管理条件下爱拔益加种鸡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当遇极端气候或饲养管理

不善或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与本手册推荐值出入较大时,对种鸡的生产性能会产生影响。

在育成期间,如鸡群生长均匀,达到或接近平均体重标准的百分率就较高。

公母分饲育成∶

通过公母分开饲养,可更便於对公鸡进行体重控制和光照管理。此外,也便於管理人员在母鸡转入产蛋舍前先转移公鸡并使公鸡易於适应产蛋舍的生活。

如条件有限,不能将公鸡分开育成,则需确保公鸡在其体重至少高出同期母鸡标准体重的 40%时再混群饲养。

在公鸡体重高於母鸡体重 40%时,开始限制饲喂以维持其体重称定持续地增长。

在 24 周龄时,公鸡体重应高於母鸡 30%。

从鸡群中淘汰所有鉴别错误、跛足和有生理缺陷的公鸡。

在正常情况下,按下表提供的公母比例选留公鸡。

<--mstheme-->为 100 苹母鸡保留的公鸡比例<--mstheme-->育 雏

成 年<--mstheme-->

12ˉ15

10ˉ11<--mstheme-->

如使用「替换公鸡」方案 ( 在鸡群 40 ~ 45 周龄时加入年轻的公鸡 ),需以鸡群存留时间和预期的生产性能为依据来决定需要额外养育公鸡的数目。

注意∶「替换公鸡」方案不利之处在於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存在。

其它限饲方法向每日饲喂方法的转换∶

为减少过量采食造成的紧迫,鸡苹在任何一个饲喂日的采食量不可超过其高峰料量。

如鸡群采用隔日饲喂或其它限制饲喂方法中的一种,下列方法可使种鸡顺利地过渡到每日饲喂法∶

·按隔日饲喂或其它限饲方法中规定的料量饲喂鸡群。

·第二天即可按每日饲喂 ( 每日限量 ) 料量饲喂。

·继续执行每日饲喂法。

注意∶每周喂料量的增加必须适应体重增长、鸡苹肥瘦程度和开产时间的需要。

产前料∶

经验证明,在开产前一段有限的时期内 ( 18 ~ 23 周 ) 饲喂高蛋白饲料 ( 产前料 ) 是大有裨益的。

其优点包括∶

·提高产蛋初期鸡苹身体质量。

·更好地维持产蛋後期的生产水准。

建议产前料中包括较高水准的蛋白质 ( 如 18% )、离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等必需氨基酸。钙和有效磷的含量应为 1.50 ~ 1.75% 和 0.42 ~ 0.45%。

从 24 周龄初 ( 162 日龄 ) 开始,应按传统的低蛋白种鸡产蛋饲料饲喂鸡群。



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1-12/12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