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耳芽杯状,黄褐色附白绒毛。成熟后耳片胶质脆嫩,腹面紫褐色,晒干后变为黑色,背面白色,耳片直径8-43厘米,耳片成熟时反卷。
2、营养要求白背木耳属木腐类真菌。栽培原料主要有阔叶类杂木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稻草、麦麸、米糠等。菌丝通过分解胞外酶降解基质获得营养,能利用尿素,也需要钙、镁、磷、硫等矿质元素。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菌丝生长适温范围8-37℃,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生长发育适温范围13-30℃,最适为l8-22℃,高于26℃耳片生长快,但薄且发红,产品质量差,低于15℃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2)水分。原料基质含水量为58%左右,不能高于60%或低于55%;在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子实体在发育期为85%-90%。(3)空气。白背木耳是好氧性真菌,无论是发菌期还是产耳期都应加强通风换气工作。特别是耳芽形成后,若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耳片不易展开,形成鸡爪耳"失去商品价值。(4)光线。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期最适光线强度为40-500勒克斯。(5)酸碱度。菌丝在pH4-7之间均能生长,其中以pH5-6.5为宜。
二、栽培技术
1、菌种制作母种以PDA加富培养基为好;原种、栽培种可用锯木屑、棉籽壳、小麦、玉米芯等原料作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含水量50%-60%。
2、栽培季节白背木耳属中温型结实性菌类,为了有较长的出耳收获期,一般以秋季栽培为主。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选择最佳栽培季节,当自然气温稳定在23-25℃的日期向前推一个月为接种适期。
3、菌袋制作(1)培养料配方木屑85%,米糠85%;棉壳87%,麦麸10%;玉米芯82%,米糠12%;稻草(3-5厘米长)40%,稻壳l0%,棉籽壳20%,木屑12%,米糠15%。上述四种配方中均添加石膏粉1%,石灰2%,含水量58%-60%。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蛀。(2)拌料与装袋将各种原辅材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拌合均匀,石灰溶于水中,再用石灰水将料拌至适合含水量后,上堆发酵3-4天,堆温达到65-70℃,中间翻堆2次。发酵结束后,用33厘米x17厘米x0.0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装料。装料时,料要装紧实,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窝为宜。每袋装干料0.4公斤,湿重0.9公斤左右,装完后套上袋口环,塞上棉塞,立即灭菌。(3)灭菌与接种当天装袋应当天上锅常压灭菌,灭菌时间一般控制l00℃上保持10-l2小时。严格控制好灭菌时间,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灭菌结束后,取出堆码在接种室或塑料大概内,用气雾消毒剂密封消毒1小时(每立方米空间用4克),待料温冷却至33℃以下后,采用全开放式接种法接种,此法接种速度快,效益高,每袋栽培种可接40袋栽培袋。
4、发菌管理发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培养室的温度与湿度,检查处理杂菌。白背木耳栽培主要依赖于自然气候来安排生产,在发菌季节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在管理上主要是做好降温降湿工作。主要措施是:加强通风、经常翻袋。这样既可降温,又可除湿。室内温度控制在33℃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内。在发菌期间,检查处理杂菌工作不可忽视。如果发现红色链孢霉要及时清除深埋或用火烧毁;被绿霉、黄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离培养,防止蔓延传播。
5、出耳管理接种后30-35天,菌丝可长满袋。当自然温度在25℃以下时,可适时开袋出耳。开袋方法是用锋利小刀将袋口距料面1-2厘米处自上而下斜形割下,使菌袋上方有1-2厘米长的帽舌,下方与料面齐,这样在喷水时不会在袋口处积水。割袋后袋口与袋底交叉呈骑缝式堆码l0-15层高,同时加强水分管理,提高环境湿度,适当通风换气。进入成熟期耳片反卷时,逐渐减少喷水量,直至采收前2-3天完全停水。
6、采收与干制当耳片卷至1/4-1/3时便可采收。采收时用锋利小刀在蒂头处把大耳片割下,留下小耳片继续生长,千万不可损伤料面。一茬耳收完后,袋底用刀片划开,可提前出耳。白背木耳的干制只能晒干,也可进行鲜销。共可采收5-7潮耳,总生物转化率(产量)可达200%以上。一个家庭一季栽培5000袋,可产鲜耳4000-45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