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亦称黄白侧耳、肺形侧耳、袖珍菇、姬平菇、小平菇等,分类学上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因其形态秀丽,味道鲜美而得名。秀珍菇富含蛋白质、糖分、维生素和铁、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于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菌,因此又有“菇中极品”之称。秀珍菇既可炒食煮汤,亦可用于烫火锅,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销量及栽培量逐年上升,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食用菌。为充分利用浙江省庆元县东部高山台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生态资源,我们在庆元县荷地镇开展了秀珍菇夏季无公害栽培。通过连续三年的引种、扩种,目前已形成20万袋的生产规模,菌包成活率达90%以上,单产可达0.25kg以上,部分农产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仅供广大同行参考。
1 庆元县荷地镇优良的夏季气候资源
荷地镇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华东地区海拔较高,面积最大的中山台地。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类型,温暖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3.6℃,平均相对湿度84%,尤其是夏季(6~9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下,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优势较为明显。荷地镇境内群峦叠障,森林覆盖率高达72.6%,空气质量好,水源清洁,无任何工业污染和其它污染,这又为秀珍菇无公害栽培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
2 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营养
秀珍菇属木腐菌,对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都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生产中常用的原料主要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及玉米芯、甘蔗渣等作物秸秆。辅料主要有麦麸、米糠、石膏、石灰等。配料时要控制好培养料的C/N,为提高菇品质量创造优良的营养条件。
2.2 温度
秀珍菇属于中温型菌类,其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28℃,最适发菌温度为25℃;子实体的生长温度为5~27℃,最适温度为15~20℃;出菇温度为15~25℃,最适温度为18~22℃,出菇时需要8~10℃的温差刺激。
2.3 湿度
培养料的含水量视具体原料而定。生产上常用的棉籽壳与木屑的混合料应掌握在60%~65%。发菌阶段对空气相对湿度没有太大,的要求;出菇阶段的空气相对温度要提高到90%~95%;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过高会影响菌盖与菌柄的正常分化。
2.4 氧气
秀珍菇属于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阶段都要求有足够的氧气,供氧不足会造成发菌不良和畸形菇的发生。但无论在哪个生长阶段,秀珍菇都具有一定的耐二氧化碳能力,出菇时还可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菇品质量。
2.5 pH值
秀珍菇最适宜的pH值为7.2~7.5。生产上常用2%~3%的生石灰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不仅能促进菌丝生长,而且还能抑制夏季高温期间霉菌的感染。
2.6 光照
秀珍菇发菌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能正常生长。但在出菇时必须给予适度的光照刺激才能正常分化形成菇蕾。光照还能影响菇的品质,光照度越高,菇的颜色越深;光照度越低,菇的颜色越浅;同时光照度越低,空气湿度越高,菇脚越长。
3 高海拔地区夏季无公害栽培技术
3.1 高海拔地区栽培季节选择
浙江省庆元县荷地镇夏季栽培秀珍菇季节的选择,需要根据荷地镇的气候条件和能弥补市场空档的要求统盘考虑。结合荷地镇的气候特点和无公害栽培的要求,在季节安排上“宜早不宜迟”。规模化种植可安排4月初开始制作菌包,发菌在5月底结束,6月初能开始出菇。这样既能保证菌包成活率,提高菌丝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又能使第一潮菇集中在较为适宜的温度时段出菇,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一时期上市的秀珍菇售价高,大大提高了秀珍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3.2 场地选择
选好栽培场地是进行秀珍菇无公害生产的前提条件。栽培场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燃料供应及时、电力有保证的村庄。栽培场的周围要求空气流通,环境质量好(包括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等)。不得建在酿造厂、屠宰户、医院及垃圾场的附近,以减少污染源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荷地镇的多数地方都能满足上述要求。
3.3 菇棚搭建
搭棚场地要求通风、阴凉,用、排水方便,菇棚坐北朝南,远离污染源。因为荷地镇是香菇主产地,夏季秀珍菇出菇季节正好有许多菇棚空置,为了提高场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投入,可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香菇“夏闲棚”进行出菇管理。但对菇棚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是加厚菇棚四周尤其是棚顶的遮盖物,以及在菇棚四周及棚内开设灌、排水沟。秀珍菇对光线的需求不如香菇,夏季栽培秀珍菇一定要合理控制菇棚光线度,一般以在菇棚内能模糊看到报纸上的字迹为好。菌包入棚前半个月要对菇棚进行无害化处理,清除场地垃圾,并用生物农药(如菊脂类农药)喷施后关闭菇棚四周薄膜10h以上,防止滋生蚊虫。
3.4 品种选择
秀珍菇的品种大致可分为中低温型和中高温型。优良的菌种是反季节无公害栽培的重要保证。由于夏季自然条件下温度仍然偏高,反季节生产应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转潮快、生长周期短、抗病虫能力强的中高温型品种。该品种色泽灰白,菌肉稍厚,不易开伞,非常适合市场需求。
3.5 原料质量控制及培养料的配制
应选用无公害原料作为栽培基质。木屑为主的原料,一般受污染的机会较少,只需曝晒1~2d就可达到无公害的要求。棉籽壳的农药残留度较高,应用石灰浸泡后堆制发酵2d,降低原料中的有害物质。麦麸等氮源辅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发霉变质,贮藏得当。培养料用水、栽培过程中的喷洒、灌溉用水和产品加工用水,均要符合国家饮用水的相关标准。荷地一带的山间溪水、泉水一般都能满足上述要求,但要注意防止水源污染。培养料的配方为棉籽壳36%、木屑35%、麦麸23%,玉米粉2%、红糖1%,石膏1%,石灰2%。选用17×33的塑料袋,以500g(干料)/袋的标准配制培养料,先将棉籽壳、木屑等主料混合均匀,麦麸等其它辅料可单独混合均匀后再放入主料中,而后一边搅拌一边洒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实际生产中以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出现水痕而不往下滴为准。配料中最为关键的是严格控制培养料的C/N及含水量,C/N过高、培养料过干或过湿都会对发菌及出菇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种按常规操作,接种时气雾消毒剂的选择及用量要达到无公害的要求。
3.6 发菌管理
发菌宜选择在阴凉、通风、卫生的场地进行,避免阳光直射及与鸡、鸭同室,发菌场地要先行无害化消毒处理。发菌阶段重点是控制温度及适时通风换气。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堆垛,堆垛时菌包底对底、两头分别朝外,横躺着一字排开,高度控制在120cm以内,一般可堆8~10层,堆与堆之间留出50cm的过道,堆垛的方向要与门窗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利通风。有条件的可将菌包直立在地面或层架上,这样的发菌效果更佳。切忌在温度偏高的时期堆成大堆,以避免造成烧堆。发菌期间结合检查温度和发菌情况进行通风换气,温度太高时要避免在中午通风,可安排在清晨、傍晚及夜间通风,每次通风0.5h左右。发菌期间要及时翻堆,全程至少翻堆2次。第一次翻堆在菌丝封面后往下生长2cm左右时进行,翻堆时上下左右调换菌包的位置,以利各个菌包发菌均匀,同时调整堆垛的大小,以降低室内温度。翻堆时要及时处理被污染的菌包,污染较轻的可单独摆放,视今后发菌情况再行处理,以减少损失。只要管理得当,温度适宜,接种后40~45d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3.7 出菇管理
菌包满袋1周左右菌丝基本可达到生理成熟,这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即可进行出菇管理。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产业化栽培秀珍菇应遵循“统一、分批、有序”的原则安排菌包上架脱袋,即在保证全村有一定量的菌包统一人棚上架的基础上,农户按照各自的生产情况分批上架,以实现有序出菇、均衡上市的目的。出菇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3.7.1 菌包上架:菌包可直接横躺摆放于层架上,每层架最多摆放二层菌包。为了获得适宜的出菇温度,菌包原则上尽量摆放于棚架较低的层面上,层与层之间可垫一条竹片以利散热。菌包上架后不可马上开袋,2d后待菌包适应了棚内环境方可开袋。开袋时沿袋口卷至菌包料面3cm左右,注意不可卷至平料面处或用剪刀剪断袋口薄膜。
3.7.2 催蕾:催蕾措施主要包括机械振动、温差刺激、散射光刺激和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菌包入棚时的挑运已经满足了振动催蕾的要求,关键是创造条件制造温差,整齐出菇。在自然温差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可在傍晚往棚顶及四周喷冷水,并在夜间往棚内灌水以提高温差。同时不能忽视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及散射光刺激,催蕾时菇棚保持9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及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是正常出菇不可或缺的条件。
3.7.3 合理调节温、湿、光、气:子实体生长阶段根据自然条件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四大因素有机协调管理。夏季温度偏高,水分散发较快,水分管理是保持棚内适宜的生长条件的最重要环节。当温度高于25℃,可采用往棚外四周表面浇水,往棚内空间多喷雾状水,往棚内地沟灌水等方法实现降温和增湿。但值得注意的是菇棚内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湿状态,发现料面有积水要及时处理,防止滋生杂菌、害虫。子实体生长期间对氧气的需求增加,氧气不足时容易长畸形菇,因此出菇期间要给予必要的通风换气,一般早、中、晚各1次,每次控制在30min左右,温度过高时可全天打开菇棚两头过道的薄膜,但又要避免过大的通风量造成的菇体开裂、菌包发干。菇棚内的光照情况对秀珍菇的质量影响较大,可通过控制菇棚的光照提高秀珍菇的质量,菇棚内的光线相对栽培香菇时适当调低,既可延迟开伞,又可增加菇的商品色泽度。
3.7.4 潮间管理:每潮菇采摘结束后,要及时清除料面的菇脚残渣,并进行搔菌处理,挖去菌包表面的老菌皮,注意搞好菇棚环境卫生,发现虫害的及时处理。同时适当降低菇棚的空气湿度,让菌包养菌5~7d后再进行第二潮菇的管理。
3.7.5 采收、分类及贮存:当秀珍菇的子实体菌盖平展,边缘内卷,菇盖直径为2~2.5cm,未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开始采收。由于秀珍菇会出现丛生菇,不可图快整丛取下,正确的方法是用剪刀将符合收购标准的菇体剪下,小菇待长大后再剪下。采收后的秀珍菇要及时送入冷库冷藏,3~5℃的低温可存放20h以上。秀珍菇分为一级菇、二级菇及次菇三等,具体标准如下:
一级菇:菌盖直径3~4cm,菇体长度5~7cm,菌柄不带残渣,菌盖灰白、无裂边,菌柄白色,含水量85%,无发黄、农药残留等异常情况。
二级菇:菌盖直径3~4cm,菇体长度5~7cm,菌柄不带残渣,有少量菇裂边,含水量80%~85%,无任何异常情况。
次菇:菇盖直径超过4cm,菇脚较长,容易裂边。场上将秀珍菇次菇以及未经过分级的秀珍菇视同次菇。
3.8 病虫害管理
无公害栽培秀珍菇的病虫害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生物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首要的是搞好生产场地环境卫生治理,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生产前对生产环境全面消毒、杀菌、除虫,消灭老鼠、白蚁,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防止人为污染。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必须符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要求,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出菇期可在菇棚内架设诱杀灯或诱杀板,以物理方法诱杀蚊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