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萎缩死亡。①菌种:所使用的菌种老化、退化;质量欠佳;受高温或高湿伤害;携带病虫原菌;温型不适等。菇农一定要慎重购种。②培养基:培养料配制不当,碳氮比失调导致含氮不足或氮肥过量,使菌种难以定植生长并受伤害。应合理调制培养料,严格发酵工艺,含氮化肥要在第1次翻堆时加入,播种前要排除废气,并检查酸碱度。③湿度:播种前培养基过湿或过干。过湿,造成菌丝供氧不足,活力下降;过干,菌丝吃料困难,失水萎缩。播种后覆膜发菌的,因揭膜通风不及时,使表层菌种“淹死”。要注意掌握培养料水分,第3次翻堆时,可采用摊晾或加水的办法进行调节。④温度:发菌温度过高或过低。后发酵不彻底,导致播种后堆温升高;播种前料温没降至30℃以下;发菌期棚温过高等均会造成高温“烧菌”。棚(料)温低于8℃以下,菌种也很难生长。⑤虫害:受螨、线虫等害虫的危害。当每平方米虫口密度达50万只时,会使菌丝断裂、萎缩、死亡。要严格发酵工艺,尤其是后发酵;对覆土要进行消毒。
――覆土后菌丝徒长。菌床覆土后,绒毛状菌丝生长旺盛,常冒出土面,形成一种致密、不透水的白色“菌被”,消耗了养分,阻碍了正常出菇。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配制不当,氮素过量;或培养料腐熟过度,速效成分多,播种后营养生长过旺。②遇高温、高湿环境,通风不良;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料温长时间处于20℃以上,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子实体形成。③使用气生型品种时,在制种过程中过多挑取了气生菌丝;生产种培养温度过高,瓶口上部气生菌丝过多。④覆土层水分内干外湿。要选用合理配方。当菌丝长出覆土层时,要加强通风,降低温度、湿度,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原基形成。喷水不要太急,宜在早晚凉爽时喷。一旦发现菌丝徒长,要及时用小刀或竹片轻微搔菌或挑掉菌被,并重新盖一层覆土。
――覆土调水后菌丝不上土。覆土后5~10天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细弱,严重者床面见不到菌丝,甚至料面发黑。主要原因有:①用水过急或过大、水渗入培养料,造成料层与土层菌丝脱节,产生“夹层”。②25℃以上高温连续调水。通风又不及时,使菌丝较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缺氧状态,使菌丝衰退、变黄、失去活力。③土层含水量过少的假湿现象。④菇房保温性能差或床面土层受风过量。⑤料面或土层喷药过多或过浓,产生药害。⑥病虫害,侵染与破坏所致。⑦土层酸碱度差异大。应根据以上原因做适当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