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种植技术 > 花卉种植技术 > 凤仙花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凤仙花白粉病、褐斑病

网友投稿  2010-05-23  互联网

白粉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花和茎也可受害。凤仙花的叶上初现圆形白色霉斑,一般在5月份开始发生,6月以后病斑扩展或多个病斑连结成片,每层加厚,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霉层,到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变深终呈黑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早落。

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由单丝壳属引起的。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近球形,壁细胞较大,明显,呈不规则形。子囊一个,椭圆形或卵形,未成熟子囊常有一短柄,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少数圆形。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夏季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经风雨传播,植株发病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再次侵染,秋季形成子囊果,进入越冬场所。天气湿热,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从5、6月份至9、10月份均可发病,而以9、10月发病较重。

  防治:

①发病初期,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4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7至10天喷一次,连喷3至4次,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外防治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如嗪胺灵、敌菌灵等也可使用。

②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该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轮作或接近,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秋末彻底将病株和病残体集中处理,消灭侵染源。

褐斑病

  症状: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5毫米,初为褐色,以后中部灰褐色,边缘深绿色,有不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两面密生榄褐色霉状物。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福土尾孢属,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丛生,淡绿色,很少分隔或分枝,直或波纹状。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侵染植株。一般在八九月发病,若此时多雨潮湿,则发病较重。

  防治:

①发病前,用0.5%波尔多液喷雾。

②发病后,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③清除病残体并集中处理。

http://farm.00-net.com/zz/hua/10/2010-05-23/9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