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喂养促胎壮 母羊怀孕后,一般表现性情温顺,行动稳重,食欲旺盛,被毛光亮,容易上膘。母羊怀孕初的1个月左右,受精卵在定植未形成胎盘之前,很容易受外界饲喂条件的影响,喂给孕羊变质、发霉或有毒的饲草,容易引起胚胎早期死亡;母羊的日粮营养不全面,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也可能引起受精卵中途停止发育,所以母羊怀孕初期1个月龄左右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头一关键时期。此时胎儿尚小,母羊所需的营养物质虽要求不高,但必须相对全面,在放牧和圈养的饲养条件下,一般来说,孕羊采食幼嫩牧草能达到饱腹即可满足其营养需要,但在秋后、冬季和早春,牧地草质枯萎粗老,多数养殖户以晒干草和农作物秸秆等粗料补喂母羊的放牧不足,由于孕羊采食饲草中营养物质的局限性,即使孕羊放牧和补喂采食能达到饱腹,也难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养殖户则应根据孕羊的营养状况适当地补喂精料。
母羊怀孕2个月后,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胎儿发育逐渐加快,应逐渐增加补喂精料量,可用黄豆40%、玉米30%、大麦20%、小麦10%,用温水浸泡6~8小时,磨成浆,再添加相当于黄豆等饲料总量10%~15%的豆饼、5%~8%的糠麸、1%的食盐、3%~5%的骨粉,每天给孕羊补喂2~3次,每次每只喂给混合精料50~100克。青年孕羊还应适当增加精料量。母羊怀孕3个月后,孕羊饲喂饲草的总量要适当加以控制,给羊补喂饲草和添加精料应做到少喂勤添,以防一次性喂量过多压迫胎儿,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母羊怀孕4个月以后,胎儿增重已达到了羔羊出生时体重的60%~70%,同样孕羊还要积储一定量的营养物质以备产后哺乳。一般在这一阶段要进行攻胎补料,精料的饲喂量应增加到怀孕前期的2倍左右,而饲喂的饲草和补喂的精料要力求新鲜、多样化,幼嫩的牧草、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则可多喂。禁止喂给马铃薯、酒糟和未经去毒处理的棉籽饼或菜籽饼,并禁喂霉烂变质、过冷或过热、酸性过重或掺有麦角、毒草(如闹阳花、无刺含羞草等)的饲料,以免引起母羊流产、难产和发生产后疾病。
孕羊产前1个月左右,应适当控制粗料的饲喂量,尽可能喂给质地柔软的饲料,如氨化、微贮或盐化秸秆、青绿多汁饲料,精料中增加麸皮喂量,以利通肠利便。孕羊分娩前10天左右,应根据孕羊的消化、食欲状况,减少饲料的喂量。产前2~3天,母羊体质好、乳房膨胀大并伴有腹下水肿的,应从原日粮中减少1/3~1/2的饲料喂量,以防孕羊分娩初期乳量过多或乳汁过浓而引起母羊乳房炎、回乳和羔羊消化不良下痢。对于比较瘦弱的母羊,若产前1星期乳房干瘪,除减少粗料喂量外,还应适当增加麻饼、豆饼、豆浆或豆渣等富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以及青绿多汁的轻泻性饲料,以防母羊产后缺奶。此外,怀孕母羊的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卫生。
2.细心管理防流产 母羊配种后,一般来说可照常放牧,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将母羊圈养休息3~5天,配种1星期至怀孕4个月可照常外出放牧,但不宜过度。怀孕1~2个月,由于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没有完全形成和结合,较易引起流产,因此在放牧时应防止母羊跑跳、急走;怀孕3~4个月的母羊应逐渐减轻放牧强度,随时疏通好母羊进出栏舍的通道,母羊放牧和进出栏舍要防止互相拥挤,放牧时切忌走陡坡和转急弯,以防折伤腹部引起动胎流产。同时切忌打冷鞭和使孕羊突然受惊吓,天气过冷或过热时不可出牧,每昼夜保证孕羊有14~16小时的休息和反刍时间。
母羊怀孕最后1个月应尽量避免远牧,放牧时切忌把羊赶到过高过陡的山坡或崎岖不平的山岗处放牧,以防母羊滑跌,并切忌孕羊受寒风暴雨侵袭。初产母羊和乳房发育不良的母羊,产前20天左右,可每天早晚用40~50℃的温水热敷乳房,这样不仅有利于母羊乳房发育,而且可增强人畜的接近,有利于产后进行人工辅助羔羊。哺乳。孕羊圈舍要经常保持通风干燥,光线充足,并勤除粪便、勤换垫草。孕羊产前7~10天转入产羔房饲养,产羔房事先要彻底清扫干净,地面挖换新土,然后用2%~3%烧碱水喷洒消毒,墙壁用20%石灰乳粉刷消毒,羊床上垫以软短垫草。
如孕羊产期未到意外地发生胎儿动荡,腹痛不安,时起时卧,拱腰努责,小便频繁,阴道内流出黏液或血水等产羔征兆时,即为动胎表现,须紧急治疗。治疗方法是:①内服烧酒50~100毫升,给予轻度麻醉,抑制孕羊努责和阵缩;②轻症动胎者,肌肉注射黄体酮 2~5毫升;③如因损伤性动胎不安者,配合内服止痛清热安胎散,即没药、川芎各2克,酒知母、酒黄柏、乳香、生地炭、砂仁、甘草各3克,地榆、当归、桑寄生、茯苓、台乌、血竭花各5克,川断、酒黄芩、鹿角霜、熟地各6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童便20克为引,给孕羊内服;④如因血热宫燥,孕羊阴道内流出血水,配合内服苎麻根安胎汤,即鲜苎麻根20克、仙鹤草30克、艾叶10克,煎水给孕羊内服;⑤呈习惯性流产的孕羊,为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可在确定母羊怀孕后,每隔半个月给母羊内服一副保胎安全散,即全当归、菟丝子、黄芩、续断各6克,川芎、炒白芍、川贝母、黑杜仲、故纸各 3克,荆芥、厚朴、艾叶、羌活、甘草各2克,共研细末,生姜5克为引,同调内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