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柑桔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春季柑桔园栽培管理要点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2-29  互联网

    本文所指的春季管理,是指从柑桔树开始萌芽 ,到第一次生理落果(即带果梗、蜜盘的落果)停止,这一期间柑桔园的主要农事活动。

    1  土肥水管理  柑桔树萌芽以后,随之而来 的是一系列生理 负荷较大、需求营养很多的生长发育过程。例如,抽梢、开花着果和根系发育等,都需消耗 大量有机、无机养分。在此期间,随着地温上升,根系也逐渐恢复吸收养分的能力。所以, 为了保证树体对养分的需要,萌芽前后必须及时施用充足的速效氮肥或腐熟后的有机肥,其 用量可根据树龄、长势、产量等因子考虑。在此同时,若能配合施以一定量复合肥则更为理 想。谢花时,应酌情追施一次速效氮肥作为稳果肥,但用量不可太大。由于春季气温尚低, 根系活动较弱,吸肥能力有限,只靠土壤施肥难以满足地上部树体的大量需求,而开花着果 期又是柑桔植株需氮的临界期,所以需结合喷用农药或专门多次喷用 0.5%尿素和含其他 元素的 肥料作为根外追肥。如果植株表现有缺铁、缺锌等症,还可在春叶展开2/3至转绿前,喷用 “叶面宝”、“绿旺”系列等叶面肥或喷用0.2%硫酸锌,0.3%硫酸亚铁加0.1%柠檬酸或 0. 3%EDTA-Fe(螯合铁)等。在叶面喷用微量元素肥料时须加 0.5%尿素,既可补给植株氮 素营养, 又作为助剂利于微量元素吸收。

    在萌芽前后根系开始活动之前,应进行一次全园中耕,既 可消除地表杂草,减轻病虫害滋生,又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状况,促进根系活动。中耕时 难免弄断少量小根,可促发更多须根,但切忌伤根太多,故应掌握好中耕深度。最好是在中 耕时压埋适量冬季绿肥或作物稿秆。总之,在整个春季土壤管理中,应尽量除去杂草,并保 持土壤疏松。

    进入梅雨以前,许多产区都有一段干旱时期,这对柑桔树正常抽梢、展 叶和开花结果威胁很大,必须及时作好抗旱准备。在雨季到来前,还应平整园 地,清理排水系统,以防止土壤积水导致根系或根颈腐烂。在海涂等盐渍地柑桔园,应及时 开沟洗盐,降低土壤盐碱度。有条件的果园,最好抓住春季有利时机种植夏季绿肥,增加有 机肥源,减少水土流失。初定植园,应在松土灌水后进行树盘覆盖。

    2  修剪和嫁接  较重的回缩、更新修剪和剪至枝梢光杆处的 短截修剪,均 宜在柑桔芽萌动时进行,一般都可以促发出整齐、健壮的新梢。特别是较大级位的更新,例 如侧枝更新、主枝更新甚至主干更新,则只能在萌芽时进行。开花前可对花量过大的树进行 花前复剪,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花质和着果率。伏令夏橙一般在4~5月采收,采果后应及 时进行枝序更新修剪。

    靠接换砧工作,亦宜在春季萌芽、树皮易于剥离后进行。枳砧柑桔 树在盐碱土壤中,会发生缺铁失绿症,此期靠接抗(耐)盐、碱砧木,例如枸头橙、香橙或红 桔等予以矫治。脚腐或根腐病树,则用枳靠接。

    果园品种杂劣,需更换良种,也可在萌芽 前后进行多头高接。此时宜用切接方式,并应注意树干涂白保护。高接换种和主枝更新后, 都应尽量保留抽发的新梢,只进行适当的摘心即可。

    3  花量控制 和保花保果  此项工作是柑桔春季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 关系着柑桔园 的最终效益。在现蕾至初花前,可适当进行花前复剪或对旺树抹芽,除去过多的花蕾。开花 时对大年树或多花树疏花。谢花后可喷用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减少落果。对无核或少核 品种,可用100~250ppm赤霉素(GA)涂果1次,在此浓度范围内,随涂果时间的延迟使用浓度 增高。涂果时间的早迟,则视花量而定,花少可早涂。在用GA涂果时,若再加用200~400pp m细胞激动素(BA)可提高保果效果。有人认为,在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喷2,4-D(浓度10~15 ppm,配加0.5%尿素)有壮果作用。有些地方对易成花而难稳果的树进行环割、断根等,可 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着果。近年在长江流域多次发生花期幼果期异常高温,造成以温州蜜柑 为主的少核、无核柑桔品种的花和幼果大量脱落。实践证明,在这种异常气候下,采用GA加 BA涂果或在开花前抹去春梢营养枝,都可促进着果,减轻损失。

    4   定植或移栽  春季是柑桔树的最佳栽植时期之一。春季定植宜在 幼树萌芽前进 行,若植株较大则最好在刚刚萌芽时进行。春季移栽柑桔树,不论大树或小苗,都应先进行 短截或回缩修剪,仅留少量叶片。较大植株的移栽宜全部剪至光杆处,不留叶片。栽植时, 根系亦应适当修剪。为了保证成活率和减轻对当年生长的影响,最好进行带土移栽。柑桔苗 栽植时,要使栽植墩高出地面一定高度,使其定植穴下陷沉实后保证根颈部露出地面。由于 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蒸发量大,栽植后须进行灌水和树盘覆盖。



http://farm.00-net.com/zz/sg/6/2008-12-29/8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