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韭菜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韭菜迟眼蕈蚊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2-29  互联网

韭共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义名韭蛆。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是韭菜上的重要害虫。除为害韭菜外,还为害葱、蒜、花卉和中草药等。幼虫生活在土壤表层,群集在韭菜地下部的鳞茎和柔嫩的茎部蛀食为害。初孵幼虫先为害叶鞘基部和鳞茎的上端;春秋季主要为害嫩茎,导致根茎腐烂。受害韭菜地上部分生长细弱,叶片发黄萎蔫下垂,最后韭叶枯黄黄死亡。夏季气温高时,幼虫向下移动,为害韭菜鳞茎,致使整个鳞茎腐烂,严重时整墩韭菜枯死。 

  一、形态识别 1.成虫 是一种小型蚊子,体长2.0―4.5毫米,翅展5毫米,黑褐色。雄虫稍瘦小,腹面呈暗灰黄色。头小,复眼相接,触角丝状,共16节。前翅径脉1支,前缘脉和亚前缘脉比较粗。足细长,基节长不到腿节的1/2,被有微毛,胫节末端内侧有刺2根。雄虫腹部较细长,腹部末端具有一对抱握器,向内弯曲呈夹状。雌虫腹末粗大,有一对呈分支的尾状物。 2.卵 椭圆形,长0.24毫米,宽0.17毫米,乳白色。 3.幼虫 体细长,6―9毫米,头部黑色具有光泽,体白色,胸腹部各节表面光滑,无足。 4.蛹 是裸蛹,长7―8毫米,初为黄白色,后变黄褐色,3对足与翅芽平齐。 

  二、发生规律 在天津、北京、肘北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韭菜鳞茎内或根际周围3―4厘米深的土壤中以休眠状态越冬。在保护地内则无越冬现象,可继续繁殖为害。第二年春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化蛹,4月羽化为成虫,这是全年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第一代幼虫在4月下旬至5月;第二代在6月;第三代在7月;第四代在10月至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 成虫善飞翔,扩散距离可达100米左右,畏强光,常聚集成群,多为9―11时交配,下午4时后栖集在韭菜田间的土缝中。交配后不久产卵在韭菜周围土壤缝内或土块下面,多数成堆产,每头雌虫产卵100―300粒。初孵的幼虫先行水平扩散,先为害韭菜叶鞘、嫩茎、芽,然后咬断茎再蛀入茎内,夏季幼虫转向鳞茎下部为害。露地韭菜,幼虫大多分布于离地面2―3厘米处,在保护地内,以4厘米处分布最多。成虫喜湿怕干,土壤湿度是成虫羽化的关键因素,3―4厘米土壤的含水量达15%一24%时为最适宜,若土壤过干或过湿则不利于成虫羽化和幼虫孵化。幼虫喜在湿润多汁的嫩茎、鳞茎内生活。一般在低湿地、砂壤土发生量多,危害严重。 
 


http://farm.00-net.com/zz/shucai/29/2008-12-29/7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