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药缓释技术初获进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6-15  互联网

  本报讯 (记者 江华)6月4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化学农药对靶高效传递与沉积机制及调控”中的三个课题组研究进展及成果总结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会上对农药缓释技术的实验结果作了汇报,肯定了其实际应用效果,为农药减量带来新手段。该项目得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家国内顶级专业院所的支持。

  会议观摩环节,40多名农药行业专家在获嘉县照镜镇的小麦田实地查看了实验效果。示范田技术实施单位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第二年使用河南好年景生物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药肥缓释粒和农药缓释粒。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使用这两款产品后,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显著,达到防治指标,且有效分蘖数明显增多,小麦活秆成熟产量更高,两款产品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据了解,该试验点今年测产显示:返青期追肥使用药肥缓释粒的亩产达783公斤;播种时农药缓释粒与种子同播的亩产达到770公斤;播种时做基肥使用药肥缓释粒的亩产在797公斤,均明显高于对照区的亩产量720公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美还介绍了缓释粒在山东齐河试验点的表现:用0.2%吡虫啉药肥缓释颗粒剂撒施与常规3%吡虫啉乳油喷雾防治蚜虫对比,缓释粒剂减药效果突出,蚜虫防治效果明显;采用缓释技术后,戊唑醇在防治小麦白粉病上效果显著,小麦生长后期叶片颜色墨绿,长势旺。

  实践要由理论来印证,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博士后赵鹏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基础理论研究。她介绍,实验通过对小麦地上植株部分、地下根部以及土壤、收获期可以食用部位农药残留量检测;收集土壤中的缓释颗粒中未释放的农药计量进行测试,来研究农药缓释粒在小麦上剂量传输与分布规律,为以后精准施药提供理论基础。未来还将用人工气候室、水培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研究缓释粒在其他作物(水稻、花生等)上剂量分布的规律,以指导实际应用。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黄啟良研究员在交流中表示,要以“医生”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不仅要知道怎么解决,还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为项目实施做好实践和理论基础储备。

  中国农业大学杜凤沛教授对这样的研究思路表示赞同,“我们要把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要从这里面 ‘发现规律,研究机制,给出方法,得出理论’,只有让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才能指导中国植保快速发展。”

  参会代表合影 江华/摄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6-15/29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