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知识产权经济市场初启

网友投稿  2017-09-01  互联网

编者按大型客机C919和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成为代表中国智造的新“国家名片”。6月26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上双向首发。“对于一个在40年前还是世界上最贫穷之一的国家来说,C919的首次飞行象征着新兴超级大国的工业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其主导新技术时代的梦想。”这是《纽约时报》对中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的评论。

在全球经济低迷态势下,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不但是民族和国家振兴战略,对于企业和民众来说,也是机遇所在。尤其是现代农业建设,只有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才能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也才能让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局之中的中国农业不断进步。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锁定三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植物品种权、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据,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登记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据为依据,完成《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7年)》。

根据该报告,2016年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保持稳速增长的总体态势。专家认为,中国知识产权经济的市场空间已开启,并激发经济增长,相对弱势的农业知识产权经济市场增长空间更大。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在改善营商环境、激励创新行为、支撑国家产业布局上的作用日益凸显,专家认为,知识产权经济将迈入升级版,并成为激发经济增长的又一新动能。截至2016年底,中国授权农业专利38.8万件(在有效的11.6万件发明专利中,化肥农药专利1.7万件、农业生物技术专利4.1万件),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1.8万件,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6831件。2016年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稳速增长,可以判断:农业知识产权经济市场已经开启。

农业知识产权数量稳增

2016年,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119.54%。其中,申请量指数120.98%,授权量指数118.95%,维持年限指数118.72%。三项指标分别增加20.98%、18.95%、18.72%。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以2014年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授权量和维持年限为基数100%计算。由数据可见,农业知识产权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改善。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区域差异显著,最高的江苏与最低的西藏相差近173倍,总体继续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阶梯状特征,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江苏、浙江和北京分别居全国申请量指数、授权量指数和维持年限指数首位。与2015年比较,江苏超过山东位居全国首位,北京虽然维持年限指数较高,但申请量指数与江苏相差48.2%。这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持续发力,农业知识创新中心东移的趋势明显。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名前三位的企业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5.65%、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34.22%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2.88%。不过,与科研单位相比,企业排名第一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创造指数仅相当于科研单位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的三分之一。从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农业专利申请量来看,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名前十的企业与跨国公司间的差距依然巨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申请量仅相当于全球排名第一的拜耳集团申请量的0.40%。这表明,中国农业企业创新空间巨大。

农业专利:种植业占四成

截至2016年底,中国公开农业专利申请77.3万件(不包括尚未公开的申请),其中发明54.7万件占70.84%,实用新型22.5万件占29.16%。农业专利申请最多的领域为食品业,占总申请量的30.67%。自1985年起,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5.57%。其中,食品业和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申请量自1993年开始持续快速增加。在公开的54.7万件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主体占88.30%,国外占11.70%。

在授权的38.8万件农业专利中,发明占42.47%,实用新型占57.53%。种植业授权最多,占总授权量的30.47%;食品业和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授权量分别为23.15%和18.19%。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最高,为33.82%;种植业实用新型授权量占实用新型总授权量比重最高,为42.61%。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食品业授权专利占国内授权总量的比重较高,分别为31.25%和29.07%。国外主体的专利授权量最多的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农化领域,分别占总授权量的7.81%和3.22%。

截至2016年底,国内有效农业专利22.7万件,发明占51.24%,实用新型占48.76%。种植业的有效专利占有效专利总量的27.10%,食品业占24.06%。在有效发明专利中,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有效量最多,占农业发明专利总有效量的34.80%,其次为食品业和农化领域。在有效的11.6万件发明专利中,国内占83.69%,在畜牧业、种植业和食品业优势显著。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教学科研单位占比42.91%,企业40.31%,个人16.78%,教学科研单位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渔业和种植业中占有优势,企业在农化领域、食品业和畜牧业优势突出。

国内主体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集中在2~5年,国外主体则集中在5~8年。国内主体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11.9年,低于国外主体的17.6年,与日本(17.1年)、欧洲(17.7年)、美国(19.4年)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国内发明专利维持10年以上的概率只有13.04%,国外为69.21%。

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的差距,从专利授权的企业排名也可见一斑。农化发明专利企业排名:拜耳集团(德国)、先正达公司(瑞士)、陕西美邦药业集团、巴斯夫公司(德国)、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住友株式会社住友株式会社(日本)、罗姆和哈斯公司(美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法国)。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企业排名:诺和集团(丹麦)、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瑞士)、杜邦公司(美国)、味之素株式会社(日本)、巴斯夫公司(德国)、华大基因集团、拜耳集团(德国)、帝斯曼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荷兰)、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法国)、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农化发明专利排名前十位有4家国内企业,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排名前十位仅有有1家国内企业。

新品种授权:大田作物超八成

自1999年至2016年底,国内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万件,同比增长16.23%。其中,大田作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8.46%;蔬菜、花卉和果树品种申请量有所加速,但增幅较小。大田作物新品种权申请占总申请量的82.46%。在大田作物中,玉米、水稻和普通小麦申请量较多,分别为5848件、5191件、1491件,三项合计占大田作物申请量的83.99%。

授权品种大田作物也处于绝对优势,占总授权品种数量的84.66%,远超花卉、蔬菜、果树的6.48%、5.69%和2.84%。大田作物新品种授权量由2013年的118件增加到2016年的1560件,占2016年授权总量的80.54%,花卉和蔬菜分别为144件和139件。大田作物授权品种,玉米、水稻和小麦合计占大田作物授权量的83.77%,同比增加6.18%。

数据显示,2015年主要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龙粳31、深两优5814、郑单958、济麦22、中黄13、鲁棉研24号、新陆中37号分别为常规稻、杂交稻、杂交玉米、冬小麦、大豆、杂交棉、常规棉的首位。

数据显示,国内商品种子市场价值

700亿元,玉米、蔬菜、水稻、小麦、马铃薯的占比约为25%、25%、16%、15%、14%。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众多种子企业都把创新目标放在大田作物上,而蔬菜、小麦、马铃薯、果树等作物创新的机会更多。

新品种授权:企业处劣势

从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主体来看,国内占93.69%,国外占6.31%。在国内主体中,教学科研单位的申请量占国内申请总量的51.29%,略高于企业的43.42%,个人仅占5.29%。从2011年开始,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和个人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增长空间很大。新品种权申请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西北省份相对较少。其中,北京以1940件的申请量居首位,占国内申请总量的11.46%。

新品种权授权,国内占95.28%。其中,教学科研单位占59.35%,同比下降2.58%;国内企业占35.57%,同比上升1.53%。国外占4.72%,且93.54%的授权主体为国外企业,同比上升0.16%。至2016年底,北京市授权量668件,位居全国之首,占国内授权品种总量的8.81%。2016年的数据是:94.89%的新品种权来自国内,5.11%来自国外;国内教学科研单位的授权量占49.48%,国内企业占41.02%;而国外企业授权量占国外授权总量的94.95%。

此外,根据UPOV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向欧盟、日本、越南和美国等18个地区和国家申请了品种权,申请数量146件,授权56件。

新品种权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先锋国际良种公司(美国)、孟山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荷兰安祖公司(荷兰)、北大荒垦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公司(瑞士)。包括6家国内企业和4家外企。

新品种权授权排名前十的企业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孟山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美国)、荷兰安祖公司(荷兰)、辽宁东亚种子集团公司。包括8家国内企业和两家外企。

教学科研单位授权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获授权340.41件;企业授权排名第一的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获159.83件,不及前者的一半。

地理标志:八成是初级农产品

截至2016年底,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共批准地理标志7452件,包括国内地理标志7321件,国外地理标志131件。其中,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6831件,占国内地理标志的97.06%。在683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初级农产品5912件,占86.55%;加工农产品919件,占13.45%。

在5912件初级农产品中,种植业4484件,占75.85%;畜牧业874件,占14.78%;渔业554件,占9.37%。其中,种植业登记注册量前五位的初级农产品为茶、柑橘、稻米、枣、梨。683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集中在山东、四川、湖北和福建等省份,四省合计占总登记量的34.18%。

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农产品,价值提升空间很大,品牌价值的提升空间更大。

我们的创新之路很长,开拓空间很大。

(《农资导报》根据资料整理)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9-01/28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