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传说转基因食品肉眼可辨这是谣言!

网友投稿  2017-06-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郑涵予

编者按

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不绝于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转基因生物种业已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发展格局。无论从粮食安全、技术制高点,还是全球贸易机会等方面来说,顺利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机遇。

中央对转基因工作的要求是明确和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但在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自主地利用它。就像核裂变,既能毁灭人类,也能造福人类,但如果不掌握它,就可能被掌握它的人左右。

截至目前,中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分别是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只有抗虫棉和抗病毒木瓜。抗病辣椒和耐储存番茄在生产上没被消费者接受,故未实现商业化种植;而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没完成后续品种审定,未进行商业化种植。

中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除此之外,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小麦、番茄、大蒜、洋葱、紫薯、马铃薯、彩椒、胡萝卜等粮食和蔬菜等,都不是转基因的。

“转基番茄硬度大,果实红艳刺人眼。圣女果是转基因,毁灭健康罹病患。转基因土豆不褐变,皮色白皙洼儿浅。紫薯乃是转基因,千万不要当美餐。彩椒全部转基因,切勿被美色迷恋……”近日,一段关于如何鉴别转基因食品的顺口溜在网上流传,随之而来的是网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愈演愈烈的讨论。

这些年,一提起“转基因”,公众最先想到的是“挺转”和“反转”的争论,还有难辨真假的传言。关于这些传言,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

大米

谣言:瘦长、整齐、白亮的是转基因大米,长得不好、个头小的大米是“天然大米”

辟谣:长得不好的是次等米

中国常见水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粳稻,籽粒较为矮胖,显得较圆,又因为其中支链淀粉稍多,做出的米饭一般较黏,多种植在东北、华北地区。另一种是多种植在华南地区的籼稻。籼稻的籽粒较长较瘦,由于支链淀粉较少,做出来的饭黏度稍小于粳稻。著名的扬州炒饭所用米以籼米为佳,而东南亚菜肴采用的大米基本也都是籼米。大米本身的光泽度,因胚乳性质及碾米过程不同而不同。可以看出,所谓“瘦长、白亮”,本身就是籼稻的特征,不能成为判断是否为转基因大米的依据。

流言中还提到,长得不好、长得不整齐、个头小的大米是“天然大米”,这是对商品化大米生产过程不了解所致。我们看到的大米,是水稻经过收割、脱壳、碾米等步骤生产出的胚乳,但大米在碾米后不能直接上市出售,还需要经过一个评级过程。根据《大米》国家标准(GB1354-2009),需要依据不完善粒比例、杂质比例、碎米量等指标,将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等。长得不好、不整齐的大米很可能是等级较低的大米。以“长得不好、不整齐、个头小”等特征来判断是否是转基因大米,毫无意义。

马铃薯

谣言:表面光滑、切开后不变黑的是转基因的,样子难看、表面坑坑洼洼的是非转基因的辟谣:国内市场没有转基因马铃薯

首先,中国现在没有给任何转基因马铃薯颁发安全许可证书,也没有转基因马铃薯获得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产品审批。因此,在国内市场购买转基因马铃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看到的一个个马铃薯,实际上是马铃薯的茎,其表面坑洼凹下去的地方是芽眼。芽眼的存在使得马铃薯加工颇为不便,因此,在育种过程中,人们力求得到芽眼较浅、形状较为规则的马铃薯。通过努力,很多芽眼浅且性状规则的马铃薯品种被选育出来,例如东北广为栽种的“尤金”“早大白”等杂交品种,均为皮白、薯圆、芽浅的高产品种。

马铃薯削皮后变黑是由于多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遇到氧气后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的,变黑的程度和速度与品种、多酚氧化酶含量、储存条件及储存时间等有关。

通过转基因手段抑制多酚氧化酶,可以减缓马铃薯变黑。2016年,美国和加拿大防挫伤、防褐变转基因马铃薯获得商业化批准并种植;今年,第二代防褐变转基因马铃薯在美国获得商业化批准并种植。

目前中国未批准商业化种植任何转基因马铃薯,也没有转基因马铃薯获准进口。

番茄

谣言:颜色鲜红、果实硬的是转基因,形状大、味道酸的是非转基因

辟谣:变红变好看是育种结果

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的番茄看起来好看,但口感变差了,很多人归咎于转基因的缘故。实际上,这种变化的确存在,但并非由转基因造成,而是番茄育种上的“鱼与熊掌”的取舍。早期番茄在未成熟时表面有很多深绿色斑点,使得番茄在成熟过程中看起来红一块绿一块,卖相不好。20世纪20年代末,育种人员发现了一种在成熟过程中可以均匀变红的品种,果实品相很好。然而,随着这个品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人们发现,番茄的含糖量和类胡萝卜素水平降低了。最近人们才了解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一个名为GLK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个基因的作用是增加果实中叶绿素的含量,它突变后消除了番茄幼果上由于叶绿素累积造成的深绿色斑点,使得果实能够均匀变红,但代价是果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使得果实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从而造成口味变差。番茄变得漂亮和口味变差,并非由转基因造成。

那么,有没有转基因番茄呢?这个确实有。早在1994年美国已有转基因番茄品种“FlavrSavr”上市。1997年中国也培育出“华番一号”转基因番茄,不过,导入的基因只是为了延迟番茄的成熟时间,可以让番茄经得起“长途跋涉”来到我们的餐桌之上。

从目前来看,转基因番茄虽然曾经获得安全证书,但早已过期,市场上不可能存在合法转基因番茄。谣言中所示的方法不能有效区分转基因番茄和非转基因番茄。

圣女果

谣言: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

辟谣:圣女果比番茄还要“原始”

圣女果学名是樱桃番茄,是番茄的一个品种,大番茄反而是小番茄的变种,是通过不断杂交选育而来。所以,圣女果比大番茄本身还要“原始”。

早在公元700年,南美洲的阿兹台克人已经开始吃番茄,当时的番茄品种就是小番茄,也就是现代圣女果的祖先。16世纪初,西班牙人把番茄种子从美洲带到欧洲,19世纪开始食用番茄。到20世纪80年代,番茄已是重要的水果和沙拉食材在西方大规模流行。注意,直到这时,番茄还是袖珍型。从番茄加入蔬果队伍开始,追求更大、更多的果实就成了育种的主要目标。经过不断地杂交选育,确实让番茄的个头越来越大了。

在近些年的育种开发中,人们重新将那些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重新组合,得到了口感极佳的圣女果。所以,迄今为止,圣女果跟转基因技术没有发生过关系。新品种圣女果是通过杂交技术获得,并非转基因作物。

彩椒、紫薯

谣言:因为颜色鲜艳,所以是转基因

辟谣:颜色是由花青素所致

彩椒因色彩鲜艳且颜色各异而遭到质疑,很多人都在问:彩椒是不是转基因品种?其实,彩椒在生物学上属于杂交植物,并非转基因。彩椒一般被归类为甜椒,因颜色多样而得名。常见的甜椒颜色包括绿色、黄色、橘色和红色。还有较为少见的紫色、棕色和白色等。这些颜色主要是因为甜椒中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所致,属于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很多罕见的颜色是杂交或者变种产物,并非转基因的结果。

虽然中国曾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而被市场自然淘汰了。目前,中国商业化转基因食品中没有甜椒。

紫薯是转基因食品也是无稽之谈。紫薯的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正是这种非常规的颜色引起老百姓怀疑。紫薯是甘薯的一种,紫薯的紫色属于天然花青素类色素,存在于紫薯的块根、茎、叶和薯皮中。紫薯长期浸泡在水中,水会变色。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都属正常现象。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表示,紫薯在中国很早就有。根据上世纪70年代末编辑、1984年出版的《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当时国内农家种有4.44%带紫色,0.68%全紫色;育成种中8.90%带紫色,0.59%全紫色。之后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两个主要的紫色甘薯品种,并将其与国内品种杂交。

当前世界范围内甘薯转基因技术还停留在研究阶段,紫薯是转基因是乌龙事件。

反季蔬菜

谣言:除大棚蔬菜外,其它反季节蔬菜多是转基因

辟谣:转基因技术无法实现反季节生产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应季蔬果品质的确优于反季节蔬果。以番茄为例,反季节番茄中维生素C的含量只有露天种植番茄的一半。刻意选育和栽培的早熟水果,口味和营养价值通常不如自然晚熟的水果。但是,这种选育和栽培与转基因没有关系,目前没有通过转基因实现蔬果反季节生产的技术。除了通过大棚提高温度来生产反季节蔬果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反季节蔬果是通过异地生产运输来实现的,有来自南方的甚至国外的,营养价值也不低。

结论

看到这里,你不禁要问,到底如何分辨转基因作物?其实,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

基因改造育种耗费的时间长,投入的成本与技术门槛高,育出的基因改造新品种也必须经过一系列安全性测试才能量产贩售。这样高昂且复杂的开发成本,使基因改造育种家会将作物改变的目标基因设定为“具有足够价值”的性状,例如抗虫、抗除草剂、提高性能等.而颜色对于作物的价值来说,显然不足以投入巨额成本去改变。同样的,表皮平滑或凹陷、口感甜度与种实饱满度等,也同理可证不“具有足够价值”。我们无法仅仅由作物外表判别其是否为转基因作物。最客观的方法是通过专业仪器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试纸条法、Southern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法和PCR检测法等,确认是否带有导入的外来基因。

总的来说,目前在中国可供食用的转基因作物分为三种:第一种,农业部批准在中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番木瓜;第二种,被批准允许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大豆、玉米、油菜和甜菜;第三种,已经获得安全证书,但未通过审定,不能进行商业化种植,处在实验状态的有两种———水稻、玉米。换言之,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可以吃的转基因食物或者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只有这5种:番木瓜、大豆、玉米、油菜、甜菜,除了上述5种食物,不必担心会吃到其他的转基因食品。

有专家表示,中国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安全评价最苛刻、最严格的国家,就算人不能吃的棉花,安全证书的颁发也比其他国家困难很多。互联网和微信流传的许多谣言,建议大家不要轻信。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6-16/28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