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近年来,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而致使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但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 分布广泛,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如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较高。其防治措施如下:农业措施轮作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多年生牧草等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 田间管理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土温达到7~8℃时适宜大面积种植,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可撒入生石灰消毒。 种薯挑选选择无病、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的种薯。化学防治种薯处理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井冈霉素也可防治黑痣病,播前用种块重量的0.3%均匀处理块茎能取得好的防效。若切块,切块面应沾上灶灰播种或采用苗盛(福美双与戊菌隆混剂)拌种。 垄沟喷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嘧菌酯药液喷施到薯块和土壤中,公顷用量450~750mL,然后覆土。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