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农作物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作物效益高,农民就主动去种。但近来在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些不当做法,一是当某一种作物阶段效益较好时,农户就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而滞销减收;二是为了使某种调整后的作物高产,在肥料的施用上盲目投资,不计成本。比如,有的农户在种植水稻或棉花时,很高调地表示舍得施肥,一亩地一次施用高含量的多元复合肥50多千克,成本就达200元以上;有的投肥不讲作物生育阶段,在作物幼苗期根系还不发达时就超量施肥,一会浪费肥料,二会抑制幼苗生长;有的施肥只讲数量不注意质量,有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杂交棉花施用底肥时,每亩大田施碳铵5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但不施钾肥,棉花终因缺钾早衰而减产;有的偏施氮肥,使水稻、小麦旺长倒伏,油菜引发菌核病,西瓜推迟结瓜或者不结瓜;有的将肥料大量撒施于地面,一会挥发降低肥效,二会污染环境;抢在下雨之前撒施尿素,易导致作物被肥料集中溶解时烧伤。
为节本增效,应该用最少的肥料投入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
首先,要了解施肥的基本原理。一要明确作物需求养分的临界期,即在一定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最佳效应期,如大多数作物在幼苗期对磷肥非常敏感,缺磷就会抑制生长,错过最佳需磷期再补充磷肥效果也不理想。二要明确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如叶菜类的蔬菜在叶片发育期需肥最多,而瓜果类的蔬菜在挂果时需肥最多,棉花在开花结铃期须满足其对肥料的需求,此时就是营养最大效率期。三要明确施肥报酬递减率,作物在一定的需肥范围内,随着肥料的增多而增产,但到达一定的产量极限后,增施肥料增产就不显著了。明确这些原理后,就可减少盲目施肥,节省肥料投入。
其次,要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不同作物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需求是不相同的,只有按需施用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据农业科研部门测定,每生产100千克稻米,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1.85千克,五氧化二磷1.85千克,氧化钾1.6千克。每生产100千克皮棉,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14千克,五氧化二磷4.75千克,氧化钾12.6千克。在微量元素的运用上,棉花、油菜对硼非常敏感,花生、大豆对钼很敏感。在大田生产上,就要参考这些规律,结合各地的生产实际灵活运用。
第三,要看天看地看苗看肥施肥。在气温过高时要选择在早晚施肥,在气温过低时选择中午施用;在沙土地要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要配施磷钾肥;对长势旺的作物要控施氮肥,对缺素作物要对症补肥;易挥发的化肥必须深施。(余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