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缓释农药前景可期

网友投稿  2013-10-11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玉东

因剂型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已成为农药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日记者采访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时获悉,目前他的研发团队已经成功开发出新型农药缓释剂型———微胶囊,目前正处于中试阶段,正加紧实现市场化。

胡树文告诉记者,微胶囊农药作为出现最早、研究最多和最成熟的农药缓释剂型,有着缓释效果较好、适用范围广、药效利用率高等特点。微胶囊剂的控制释放原理是使固体、液体原药分散成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微粒后用高分子化合物壁材包裹和固定起来,形成半透膜胶囊,通过改变囊皮的化学组成、厚度、硬度、孔径大小等控制囊芯的释放速度。微胶囊农药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期限能延长,在长时间内发挥它的药效;降低每单位农药使用量;降低高毒物的急性毒性、降低鱼毒、降低植物毒性、降低挥发度;降低地下水污染环境;减少使用的溶剂量;降低可燃性等。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微胶囊制剂的农药,如杀螟硫磷、甲基对硫磷、除虫菊酯等20多个品种,主要采用界面聚合的制备方法。而国内农药微胶囊剂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发展较快,国内注册登记的微胶囊剂有20多个产品。但是国内微胶囊农药还存在以下不足:生产价格高,开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影响了其推广应用,目前市场份额仍较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工艺还欠成熟,放大困难,产品性能不稳定、常有液体黏度增大、固体析出、液体分层现象;缓/控释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且释放速度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影响微胶囊农药缓释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释放速度与发挥生物效应的有效量之间难以吻合,很难进行定量化分析;聚合物壁材不能完全生物降解等。

针对以上不足,胡树文教授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成功研制出了系列新型绿色环保缓/控释颗粒农药。这些新型缓/控释农药,首次采用国际先进的包膜工艺,研发出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膜材料,开发出与膜材相配套的一整套包覆设备,成功地将可降解高分子缓/控释材料包裹在颗粒农药表面,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包膜控释农药,实现中试水平生产可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过程能耗少,生成过程无“三废”产生,产品无毒、无味。

针对不同区域的大田作物、大田经济

作物、果树、蔬菜等设计的田间实验结果显示,缓/控释农药颗粒剂在杀灭水稻杂草、地下害虫、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实验效果。不仅比常规颗粒农药处理的持效期长2~5倍,而且在多种作物上应用都有增产效果。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基地功能田进行的缓/控释农药除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缓/控释农药均未对作物产生药害,在施用70天后对几种稻田主要杂草有良好防效,杀草谱广,高剂量组杂草防效在80%以上,各处理组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

在小麦蚜虫病害防治实验显示,常规农药处理的对照区小麦1~2周左右再次遭到虫害,1个月后对照区部分小麦受病虫害严重,而采用微胶囊缓释农药各处理区在1个月后仍未见明显虫害。小麦测产结果显示:施加缓控释农药的小麦籽粒明显饱满,增产幅度达8%~12%之间。西瓜病虫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常规农药处理(对照)在施药后两周左右,蚜虫及并发的病毒病害造成叶片蜷缩,瓜苗萎蔫现象严重,而微胶囊农药处理组西瓜未见明显虫害,叶片舒展正常,瓜果饱满,药效持效期达2个月。

这些新型农药,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生产成本较低、释放性能良好、持效期长、膜材可生物降解、利用率高等优点,达到施用方便、减轻劳动强度、省工和互作增效的目的。而且这些农药的包膜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3-10-11/28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