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漫谈之三

网友投稿  2012-09-03  互联网

    每当问起农民,你喜欢什么样的农药?大多数人会说,“管用的农药”。什么样的药才会管用呢?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症的和功能性强的,比如防治甜菜夜蛾,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这几种药理论上都有防效,实际上氯虫苯甲酰胺防效最好,高效氯氰菊酯几乎无效;第二层含义是质量好,网友“风雨潇潇”在其“一个叫人汗颜的话题”一帖中说“我用40%啶虫脒200克兑水500公斤,也就是2500倍。不是厂家标注的8000――10000倍。打蚜虫效果一般般。持效期5――7天。农民用《日货》莫比朗5克包装15袋兑水1000公斤,也就是13000倍。效果很好。持效期10天左右。”其实,像这种例子很多。那么“质量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药剂的纯度高,有机合成农药的原药中往往是同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其中有多个同分异构体或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往往相差很大,比如高效氯氰菊酯就是从氯氰菊酯中进一步提取的活性最好的同分异构体之一。现在市场上的同等含量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其价格相差很大,纯度高低也是原因之一。质量好的第二个原因是剂型好,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毒死蜱乳油持效期短防效差发生药害的风险高,但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在这几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三个原因是制剂质量好,同样是48%毒死蜱乳油,陶氏的“乐斯本”无论是药效还是对作物的安全性,比很多国内品牌同样含量的产品,“好”的明显。所谓“管用的药”,其第三层含义是使用时机和方法适当,这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单独讨论。
 
  什么是农药的“剂型”,什么是农药的“制剂”?前面讲到,农药合成后的初步产物就是“原药”,化学合成的农药原药,大多数是有效成分复杂且含量高、不溶于水的固体或油状液体、膏体等,很难直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一些超高效药剂,单位面积的用量极少,比如麦田除草剂“苯磺隆”,公顷有效成分使用量只有13~22.5克。所以,为了便于生产中的使用,要把农药的原药进一步加工成方便使用的各种“剂型”,比如早期的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以及现在的水分散粒剂、悬乳剂、微乳剂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就是苯醚甲环唑的一个“制剂”,企业的制剂技术体现在该企业对一种农药的剂型加工水平上。也就是说,同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这种制剂,因为剂型加工技术上的差别,药剂的颗粒大小整齐度、在水中的崩解和扩散速度及其稳定性、药效及其持效期等,往往相差很大。
 
  在国内,现在能见到的有生产和使用量很少的粉剂,90年代占比例最大如今已经大幅下降的可湿性粉剂和乳油,从本世纪初期始见当今最常见的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乳剂,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微胶囊悬浮剂、种子处理剂等。
 
  迄今为止,国际上使用的农药剂型有90种,但使用量最多的还是以下10种。

 

    一、 粉剂:农药原药加上高岭土、滑石粉、粘土等填料粉碎过筛后形成的一种剂型,可以利用喷粉器喷粉,和谷物、蔬菜等饵料拌在一起做成毒饵使用,也可以做成毒土,这在缺水的区域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粉剂的颗粒粒径大多小与45微米,喷撒时很容易漂移沾附在靶标上的数量少药效差,但对空气污染明显,所以,近几年已经很少生产和使用;
 
  二、 可湿性粉剂:它是用农药原药和惰性填料及一定量的助剂(湿润剂、悬浮稳定剂、分散剂等)按比例充分混匀和粉碎后达到98%通过325目筛,即药粒直径小于44微米,平均粒径25微米,湿润时间小于2分钟,悬浮率60%以上质量标准的细粉。使用时加水配成稳定的悬浮液,使用喷雾器进行喷雾。喷在植物上的粘附性好,药效也比同种原药的粉剂好。许多杀菌剂、除草剂和部分杀虫剂往往都加工成这种剂型。该剂型粒子比乳油生产液径更大,它们因缺少溶剂,比大多数液体制剂的效率低;但它们对作物产生的毒害比乳油相对较小。由于环保要求,国家已经停止对该剂型的登记,可湿性粉剂将会逐渐从我国淘汰消失。
 
  三、 乳油:乳油是农药活性成分溶解在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溶剂(甲苯、二甲苯等)中,使用烷基苯碘酸钙和非离子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加工而成的油基液体制剂。目前国内农药乳油质量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稀释稳定性,国内标准大都稀释200倍,一般乳油产品都能达到要求;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则为20倍,因此有很多乳(如拟除虫菊酯类)产品很难达到要求。因为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毒的易燃易爆物质,我国已经开始限制乳油制剂的生产和使用。
 
  四、 悬浮剂:又称胶悬剂,是将固体农药原药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它兼有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的一些特点,没有有机溶剂产生的易燃性和药害问题;悬浮剂有效成分粒子很细,一般粒为5微米,粘附于植物表面比较牢固,耐雨水冲刷,药效较高;一般来说,对某一种除草剂用于防除同一作物的杂草,其药效和持效性都优于可湿性粉剂,而用于杀虫剂其效果基本和乳油相近。悬浮剂适用于各种喷洒方式,也可用于超低容量喷雾,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悬浮性。加工生产时没有粉尘飞扬,对操作者安全,不影响环境。
 
  五、 悬乳剂:悬乳剂是一种较新的剂型,它是把不相容的几种农药活性成分,尤其是一种与水不溶的固体农药活性成分的微粉与另一种与水不溶的液体农药活性成分乳油组合加工成一种单包装剂型产品。比如说,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这种混合剂型因使用方便,受到农户欢迎,避免通常桶混时产生的不均匀性,保持了原有生物活性,扩大了应用范围,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避免几种农药活性成分在使用前临时复配,保证其复配的合理性。
 
  六、 水分散粒剂:又称干流动剂或干悬浮剂(DF),是一种颗粒状制剂,投入水中即可崩解溶散成均匀悬浮液。它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剂型,在商业上比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更有吸引力。原因是安全、外观好、无粉尘、易计量、倒出不沾壁、易包装、活性成分含量高(高达80%~90%)、稳定性好、对人经皮毒性低和使用方便。虽然水分散粒剂加工技术复杂(用多种工艺技术),投资费用大,可短短几年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代替DP、WP、EC和SC的主要剂型。这种制剂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对西方机械化喷雾器械的适应性变革。一些大型喷雾器械中,用一个容器只装清水,药剂则直接装进一个特制的给药器中并定量输送到喷杆上的混药箱里和来自水箱中的清水相遇形成均匀的喷雾液,再从喷头喷出。药剂从给药器到达混药箱之前经过一个颗粒破碎器使之瞬间破碎并和清水相遇后迅速溶散。这种机器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用人工化药。这样看来,用手动喷雾器械喷洒相比可湿性粉剂价格高的多的水分散粒剂实际上有点浪费。
 
  七、 种子处理悬浮剂(FS):一种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产品在种子放进土壤之前直接使用到种子上,称谓种子处理剂。种子处理剂产品分为4类:种子处理干粉剂(DS)、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WS)、种子处理液剂(LS)、种子处理悬浮剂(FS)。通常可以从农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可使用的设备和市场信息来选择剂型的类型。DS是粉状,在种子上有残留。WS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使用(尤其在法国)。LS由于操作者处理时(使用有机溶剂)存在安全问题,逐渐被停止使用。FS与其他几个种子处理剂产品相比,性能和效果更好:无粉尘产生,对操作者和使用者安全,对环境污染小;可加工成高质量浓度制剂,节省贮运和包装成本;药液不分离,种子处理后药液分布均匀,脱落率低;种子处理后成膜性好,透气性好,提高出苗率;药液粒径比DS和WS更细,药效较高。由于种子处理剂直接用在种子上,它的农药活性成分与喷雾应用面积相比损失十分小,处理面积损失量可小于1%。种子处理剂被认为是把靶标农药使用到作物上最有成效的方法,同时又可作为一种使用农药在环境上很安全的方法。
 
  八、 微囊悬浮剂:农药微囊悬浮剂(Capsule Suspension,CS或Microcapsule,MC)是指将农药活性成分(液体或固体活性成分在溶剂的混合物)包裹在聚合物中制成胶囊的微小球状制剂,其粒径一般在1~40μm之间(更多在1~20μm之内),因为更大的颗粒会堵塞喷洒器械的喷头和筛孔。微囊悬浮剂在水相或者油相中均可分散,通常农药微囊悬浮剂大都是以水为介质,在安全性方面优于乳油。微囊悬浮剂的开发目的:1)降低高毒物的急性毒性;2)降低鱼毒;3)降低植物毒性(即药害);4)降低挥发度(如激素类农药);5)延长持效期;6)改进互溶性(即互相干扰性);7)降低地下水污染环境;8)减少使用的溶剂量;9)降低每单位(公顷)农药使用量。近几年国内对微囊悬浮剂的开发力度加大,已经有部分产品应用于生产之中并取得可观效果和效益。
 
  总之,防治作物病虫草害所使用的药剂是否“管用”,要从药剂种类是否对症、剂型及其制剂技术是否过关从而是其内在质量更好、药剂使用技术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其中,药剂的剂型及其制剂技术非常重要,是一个农药企业及其品牌的最为实际的体现。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2-09-03/278196.html